Remove ads
锦葵科木槿属常绿灌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朱槿(學名:Hibiscus rosa-sinensis)是一種屬於錦葵科木槿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又稱赤槿、日及、佛桑、烈紅花、紅扶桑、紅木槿、桑槿、火紅花、照殿紅、宋槿、二紅花、花上花、土紅花、假牡丹、燈籃仔花[2][3],因原產於中國南部,歐洲各語系依循其拉丁學名皆稱朱槿為中國薔薇(英文:Rose of China、China rose)。由於早期花色大多為紅色,中國嶺南一帶將之稱為大紅花。
其種加詞「sinensis」意為「中華的」。
紅色的朱槿也是馬來西亞國花,馬來語稱為「大花」(Bunga Raya),當地華人則稱之為「大紅花」。在閩南語中,稱之為「燈仔花」(Teng-á-hoe),客家語稱為大紅花。
歐洲是五大洲裏唯一沒有發現任何原生種朱槿的地塊,所以歐洲人在十七世紀航海時代,初次接觸到這款從未見過的植物,很自然從其外觀複瓣的花型酷似薔薇予以命名,也能得知最早流傳歐洲的中國朱槿是一批複瓣的(單瓣的稍後才輸入),這個就是朱槿今日的學名隱含有中國薔薇(rosa-sinensis)之原因,sinensis在拉丁文是秦(中國)的意思。
朱槿在古代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原產地中國在西元304年西晉時期的一本著作《南方草木狀》中就已出現朱槿的記載。過去民間流傳的閩南語有:「大紅花毋知䆀,圓仔花䆀毋知。」,其中大紅花就是紅色品種的傳統朱槿。現今大批新種雜交的觀賞朱槿(Ornamental Hibiscus)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到了1980年澳洲朱槿協會的理事長吉姆·何維(Jim Howie)出版了一本《朱槿-花之后》(HIBISCUS-Queen of the Flowers),自此大家普遍推崇此新種朱槿為「熱帶女王花」。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有廣泛種植,而在溫帶的美歐地區對朱槿熱愛不減。為怕露地栽培下雪會因低溫凍死,就只能種植在盆子裏,便於在冬季下雪前搬入室內溫室或車庫避寒,到底它還是熱帶植物,不像木槿那般的耐寒。
可高達6米,栽種於花園庭院中的一般被人修剪至1米多高左右。朱槿莖直而多分枝,葉綠色,互生,葉形為闊卵形至狹卵形,與桑葉相似,葉緣有粗鋸齒或缺刻。花體積大,花柄有下垂或直上二種,花單生於上部葉腋間,花的特色為有一長花絲筒於花中心長出,花色有多種顏色呈現,花期全年,夏秋最盛。
古時廣植於華南地區的朱槿花色以紅者居多,後來能發現的其他顏色也不夠多,現在頗多顏色繁複的新品種朱槿,是十九世紀以後,許多由中國輸出再與印度洋及太平洋一些島嶼不同顏色的原生種朱槿雜交改良出來的,其花色與花型皆有很大的改變,在歷經大規模的雜交後,初期的花色大致可歸類為紅、橘、黃、白、淡紫(Lavender)及棕等六大基本顏色。再者,依據國際園藝科學學會(ISHS)所屬的國際品種註冊機構(ICRA)授權請國際朱槿學會(International Hibiscus Society,IHS)專責為全世界的朱槿品種辦理註冊命名[4],ICRA命名朱槿品種註冊登錄單的花色分類除前述六大基本顏色外,1980年澳大利亞朱槿協會(1967設立)受ICRA委託專責登錄命名朱槿的新品種,它的花色分類除紅、白、黃、橘、淡紫及粉紅等六大基本顏色外,另外再增列藍、棕、灰、綠及紫等五種顏色,合計有11種顏色,ICRA的登錄註冊申請表就是按前述的11種顏色分類接受註冊。此外,發展觀賞朱槿比澳大利亞朱槿協會要早十幾年的美國朱槿協會(1950設立),它受理朱槿品種註冊分類的顏色比ICRA更細更多一些,總計分成紅、粉紅、褐紫紅(Maroon)、紫、淡紫(Lavender-Violet-Mauve)、藍、綠、金黃(Yellow-Gold)、橙桃(Orange-Peach)、棕褐(Brown-Tan-Taupe)、銀灰(Silver-Gray)及白等12種顏色。除以上分類繁多的花色,單朵的花色又再有單色、雙色及一花多色等呈現方式。例如Hibiscus rosa-sinensis Amethyst Heart這款新品種的觀賞朱槿其花色有如調色盤彩繪出來一般,達到無法想像的五顏六色。
朱槿終年開花,夏秋最盛。傳統的單朵花通常開一天後就凋謝,與木槿一樣是典型的朝開暮墜花,現在有許多改良的雜交品種可開兩天,甚至達三到四天以上的也有,通常涼爽的天氣20度氣溫左右花期會較長,不過超過兩天者花色會漸退,花形也漸殘,不若初開綻放時鮮艷。
朱槿花為單生,多生於上部葉腋間,花瓣有單瓣、複瓣之分,單瓣品種共有五片花瓣。有些改良品種的花成雙生。
有些朱槿花絲筒上長有花瓣,主要是因為部分的雄蕊瓣化(stamen petaloid)成花瓣狀,此花型於ICRA註冊的分類歸於冠羽型單瓣(Crested single),其外觀看起來好像花的上面又有一簇花,所以朱槿古名又有花上花之別名。
葉有葉柄,葉形為闊卵形至狹卵形,與桑葉相似,先端突尖或漸尖,葉緣有粗鋸齒或缺刻,長約7~10厘米,具3主脈,成熟的葉子濃綠色、有光澤。由於朱槿的葉形像桑葉,所以有扶桑之名。
莖多分枝,嫩枝上披有柔毛(pubescent),成熟的時候無毛,葉片的反面有時也有軟毛,花卉細看都會有軟毛,尤其花柱端為沾黏花粉微細軟毛特發達。
土質以肥沃之壤土及砂質壤土最適合,土壤需排水良好。日照很重要,蔭蔽會令朱槿開花不良,性喜高溫,22-30℃最理想。
朱槿是現代稱此類植物的中文名,而在中國古代,只有開紅色花者才叫朱槿,此名最早出現於西晉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也出現此名。歷年中文名稱尚有:
原屬於木槿屬(Hibiscus)的朱槿,在人工栽培下與其他同屬物種雜交形成品式繁多的雜交種。現在國際園藝科學學會委託國際朱槿協會受理註冊命名的就已高達18,382種,而沒有註冊命名(unnamed)及不知名(unknown)的朱槿雜交品種更遠遠超過這個數量,且不斷的繼續推出新品種中。因此,一般人較常有機會接觸,其曝光度也相對較為強勢,不會再細究其學名究竟與其他木槿屬的植物有何區別,今日外語遂普遍以「Hibiscus」一字做為朱槿俗名簡稱,中文在翻譯時也就常常直接以「木槿花」稱呼朱槿了。
國際朱槿協會指出許多被稱為「朱槿品種」的花卉,其實是木槿屬下的Lilibiscus節中基因相近物種之間的雜交種[5]。比如H. schizopetalus,H. liliiborus,H. genevii,H. arnottianus,H. storckii,H. kokio,H. denisonii及H. boryanus[6]。
歐洲在十七世紀航海探險時代,博物學家從各地採摘奇花異草大量引進回歐陸栽種。在採摘這些原產於中國華南地區的朱槿傳遞回歐洲的過程,斯時蘇彝士運河尚未闢建帆船需繞道好望角,因而運送經過南印度洋的傳遞中繼站模里西斯島。1820年當時在英屬模里西斯殖民地工作的查理斯·戴懷爾(Charles Telfair, 1778–1833/07/14)博士,首度嘗試將當地原生的百合朱槿(Hibiscus liliiflorus)與甫傳入的中國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進行雜交(就是將雄蕊的花藥塗在另一品種雌蕊的花柱上)。這兩種朱槿的基因彼此相容,因此成功的跨品種培育出新品種的朱槿,開啟現代觀賞朱槿雜交育種的先河。
為探索散佈全球各地的朱槿,美國的羅斯·賈斯特(Ross H. Gast)先生應加州洛杉磯郡植物園的邀請,協助開發耐寒冷的朱槿品種於加州推廣種植,因而獲得贊助研究旅費自1963年底開始前後三趟的採集新舊朱槿品種之旅,足跡遍及太平洋諸島、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洋諸島、印度、斯里蘭卡、南非、埃及及地中海等區域。他係利用個人每年底的休假才會橫跨四年(1963年10月20日至1967年12月16日,實際累計約268天),進行「賈斯特朱槿長征探險」。他沿途採集的朱槿種子及枝條,陸續郵寄回到洛杉磯郡植物園給其助理喬·史坦尼福特(Joe Staniford),讓他安排在該植物園位於亞凱迪亞市朱槿園區先行栽植,並嘗試進行雜交培育新品種朱槿。這個計畫對今日雜交的觀賞性朱槿其基因多樣性有很關鍵的貢獻。他先後鑑定出下列幾個朱槿原生品種與中國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的基因彼此相容,可以雜交培育出新品種的朱槿:
除以上這些品種以外,全球各地仍有一些類似原生品種朱槿與中國朱槿的基因相容,所雜交的新品種也可以一輪又一輪的再度混合雜交,因彼此之間的染色體不儘相同,遂造就今日多彩且多變的觀賞朱槿風貌。
朱槿最早成長於野外,因為它鮮豔的花色與櫬托的綠葉,深深吸引觀察者,開始被人類引進種植在庭院及牆角下,乃著眼於它的觀賞價值。
人類栽種朱槿發現它生長非常茂盛,可以密植作為綠籬,是很理想的圍籬植物,乃衍生朱槿的另一功能「圍籬」,這是朱槿做為觀賞外的另一個功能,宋朝詩人陸壑的《朱槿花》:「壁槿扶疎當縛籬,山深不用掩山扉。客來踏破松梢月,鶴向主人頭上飛。」,這首七言絕句最能說明朱槿在八百年前已普遍作為籬笆的功能。
朱槿的葉有營養價值,在歐美,其嫩葉有時候被當成菠菜的代替品。而朱槿花也有被製成醃菜,以及用於染色蜜餞和其他食物。根部也可食用,但因為纖維多且帶粘液,較少人食用。 西元869年唐朝段公路編撰《北戶錄》一書,其中〈紅梅〉篇敘述:「嶺南之梅,小於江左,居人采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又有選大梅,刻鏤瓶罐結帶之類,取棹汁漬之,亦甚甘脆。」這是最早記載朱槿用於染色蜜餞和其他食物的文獻,描述古人的智慧,會採用不同顏色的朱槿花做為天然染色劑,製成我們以前在柑仔店買的紅黃等色的梅及橄欖之蜜餞。
朱槿的莖皮纖維可搓繩索、織麻袋、造粗布、網及紙張等。
《本草綱目》對朱槿的介紹不多,只認為朱槿「甘,平,無毒。」,而主治方面只有「癰疽腮腫,取葉或花,同白芙蓉葉、牛旁葉、白蜜研膏傅之,即散。」
葉、莖及根可四季採收,花季採花。采後去泥土雜質,曬乾備用(莖及根切片),或用鮮品。用於調經、腮腺炎或關節炎則酒炒應用。通常作湯劑或燉劑。外用則以鮮花或葉搗爛敷患部。
朱槿的花在花季時采,采後去泥土等雜質,可曬乾備用或用鮮品,通常作湯劑或燉劑。外用可以鮮花搗爛敷患部。
朱槿的花含棉花素、槲皮苷、山奈醇、醋類、矢車菊葡萄糖苷、秸液質、維生素。
在中醫而言,朱槿的花性味甘寒,有涼血、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等功效,適用於急性結膜炎、尿路感染、鼻血、月經不調、肺熱咳嗽、腮腺炎、乳腺炎、等病症。
朱槿的葉及莖四季可采,采後去泥土等雜質,可曬乾備用或用鮮品,莖需切片,外用則以鮮葉搗爛敷患部。
朱槿的葉及莖含薩殼固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類及酶等。
朱槿的葉主要用於治理皮膚生瘡。
朱槿的根四季可采,采後去泥土等雜質,可曬乾備用,根需切片。
朱槿的根含支鞣質,功效與花類似,是中醫主要的藥用部分。 [來源請求]
花語:纖細美、體貼之美、永保清新之美。
由於朱槿花外觀亮麗,中國古代有許多文人以朱槿花做為詩詞內容,例如北宋名詩人蘇軾的《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客野步嘉祐僧舍東南野》詩中就有「縹蔕緗枝出絳房,綠陰青子送春忙。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燒空紅佛桑。落日孤煙知客恨,短籬破屋為誰香。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內文的佛桑就是朱槿的別稱,並無混淆使用扶桑的情形。
以下列出幾個以朱槿花為名的詩:
每年一屆在南寧市舉辦的「中國—東協博覽會」主會場設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此建築以朱槿為大穹頂造型,依山勢而建,遠觀如一朵碩大的朱槿花盛開在漫山綠茵中。整個會展中心總投資6.5億人民幣,高約100米,建築占地6.5萬平方米,總面積11萬餘平方米。由於依山而建,每層展廳都是實地,即使是重型機械也可在第二、第三層展廳參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