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灣河流,為東台灣與北台灣界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平溪(南澳群泰雅語:llyung Turuw[1];德路固語:yayung Knlibu)又名大濁水溪,位於台灣東部,是花蓮縣與宜蘭縣的界溪,也是北臺灣與東臺灣的界溪,屬於中央管河川。
和平溪 南澳群泰雅語:llyung Turuw[1] 德路固語:yayung Knlibu | |
---|---|
別名 | 大濁水溪 |
國家 | 中華民國(臺灣) |
地區 | 北台灣、東台灣分界 |
流域 | |
源頭 | 大濁水北溪(和平北溪) |
• 位置 | 南湖大山北峰東北坡 |
• 海拔 | 3,360米(11,020英尺) |
第二源頭 | 大濁水南溪(和平南溪) |
• 位置 | 南湖大山東峰南坡 |
• 海拔 | 3,540米(11,610英尺) |
河口 | 太平洋 |
• 位置 | 和平村 |
• 海拔 | 0米(0英尺) |
流域面積 | 581.06 km2(224.35 sq mi) |
本貌 | |
長度 | 50.73 km(31.52 mi)[2] |
流量 | |
• 平均流量 | 41.51 m3/s(1,466 cu ft/s) 最大年平均(2007)182.09m3/s 最小年平均(2010)9.02m3/s 希能埔H003測站[3]:4,508 |
• 最大流量 | 7,900.00 m3/s(278,986 cu ft/s) 1982-07-29 16:00:00 UTC+8 |
特徵 | |
左岸支流 | 和平北溪、澳花溪 |
右岸支流 | 和平南溪 |
大濁水溪(和平溪)最遠源頭為源發南湖大山北峰東北坡的大濁水北溪(南澳群泰雅語:llyung Pyahaw[1],漢名又稱和平北溪),最主要支流為源發南湖大山東峰南坡的大濁水南溪(南澳群泰雅語:llyung Bayan[1],漢名又稱和平南溪)。總長約有50.73公里[2],流域面積約為581.06平方公里[3]:4[4]。流經北側宜蘭縣南澳鄉與南側花蓮縣秀林鄉,出海口分為兩處。下游建有大濁水橋。流域北側為由匹亞南鞍部集散,先祖Lkmyaboh往東翻越南湖大山(南澳群泰雅語:rrgyax na Bayu ka Ttopuk)的一支,往大濁水流域遷徙的南澳群泰雅族傳統領域,有比亞毫、金洋等部落;流域南側的上游為東遷的賽德克族陶賽群傳統領域,下游為東遷的賽德克族德路固群太魯閣族傳統領域。
1874年牡丹社事件,清廷推行開山撫番進軍侵入後山之後,後山的「大濁水溪」一名開始標示在官方地圖上:推定1875–1880年調製的《台灣前後山全圖》[5]、《全台前後山輿圖》[6]、《全台輿圖》[7][8]有標示「大濁水溪」。日治及戰後初期沿續此名,到1957年的《聯勤版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上游的圖幅標示「大濁水北溪」、下游及南側圖幅則標示「和平溪」、「和平南溪」。[9]
和平溪的溪流主線在短短四、五十公里的距離內下降近三千公尺,在上游造成劇烈的侵蝕作用及崩塌,再加上此區在冬季是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在夏季又常有颱風侵襲,因此,雨量豐富,故河水的搬運作用極強,由於河水的沙石含量極大,造成溪水混濁,故稱為大濁水溪。
由於和平溪主幹水系並不長,而高低落差大,因此,河水停留在水域內的時間並不長,造成豐水期與枯水期的極大差異,甚至經常見底,是個典型的「荒溪型」河川。
和平溪最有名的就是出海口的大扇型沙洲,其位於和平溪下游出海口,當河水運砂量遠大於海水沿岸流的搬運力量時,就會堆積出大型的河口三角洲,和平溪因主流和山脈逼近海洋的關係,所以砂礫從上游衝擊的力道極強,因此到了出海口形成圓弧狀突出外形的海口沖積平原,使海岸線呈現外凸的弧形,為標準的圓弧狀三角洲(arcuate delta),整個三角洲沖積扇的扇頂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扇面向東橫跨宜蘭、花蓮兩縣至出海口。
以下由溪口至源頭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橋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