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平红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由來
昔日,大漢溪水位高,關西一帶農產品出口會運到三坑子老街碼頭[1]。在乾隆時期,就有衛阿貴、蕭鳴皋、黃慶興等人集資建立從關西牛欄河開始,經柯仔崎、十股寮、清水坑、大平到三坑河床的古道[2]。
1923年,在陸昌義、張金城、張鼎生等人發起下,委由大倉土木株式會社承包,興建有五座橋拱的紅磚橋梁,以確保大平、三坑往來交通安全[3]。1923年2月12日竣工[3][4],耗資日幣兩千零五十四圓[4],橋長近五十公尺,寬約兩公尺,可容牛車通行[5]。許多人都誤會是糯米橋,但後來發現其實是水泥材質[4]。建材與當時進行桃園大圳工事所需磚材相同[3]。
觀光

大漢溪上游的打鐵坑溪鮮受汙染,河水清澈[7]。雖歷經多年雨露風霜,磚橋仍完整如初,赭紅色的橋身映照溪流綠野,而有「紅橋」之稱[6]。大平、三坑等地方人士組成的文史工作協會,就用「紅橋」為名[8]。除有「糯米橋」、「大坪橋」、「大平紅橋」等俗稱外,官方名稱「大平橋」是因其行政區屬大平里[9]。日治時期的橋碑說明取名為「太平橋」是以希永垂不朽[3]。
2001年9月12日,為配合角逐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先選出包含此橋、八德三元宮、八德呂宅著存堂、燃藜第紅樓的廿景供民眾票選[10]。在被票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六十五名後,2002年2月21日,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兩名技士會同地主何應煥、大平村長鍾添翞、民代陳春錢等走勘,敲定補助新台幣五千餘萬元,在紅橋上下游砌建親水公園[11]。該年6月,水保局以一千五百萬元進行紅橋段野溪整治,採生態自然工法,用現地原有石塊堆積,讓石縫天然間隙營造成魚蝦生存空間,又每五公尺加設固定截牆以增安全[7]。施作親水公園時,地方還呼籲勿傷到橋頭的茄苳、榕樹[12]。
遊客會從石園活魚餐廳附近小徑、或隨台三乙線的路標引道從橋北端進入[3]。龍潭鄉公所也答應民眾要求,在台三線七公里五十公尺處製作觀光導覽圖、中正路新生段增設指引路標、大平社區入口及前進八百公尺轉彎處各設指標,以便旅客前往[13]。
Remove ads
文保
在大平長大的縣議員魏雪卿說,納莉水災讓打鐵坑溪護岸受創嚴重,此橋依然屹立不搖,證明先人的造橋技術及品質[12]。2000年,橋身填土,讓原先三十公分的磚造護欄埋沒,引起龍潭鄉文史工作者曾新蔘惋惜[6]。
2003年3月25日,桃園縣定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在副縣長黃敏恭帶領下,來龍潭烏樹林翁宅祖堂六桂傳香、龍潭三和江夏科文祖堂、大平紅橋會勘[14]。在被列為歷史建築後,2020年9月初,進行改善工程,以保護橋體[5]。原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想把橋頭的竣工捐題碑擬移至室內保存,遭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市議員徐玉樹等反對,因此重新審議[4]。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