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丸(日語:大丸/だいまる、英語:DAIMARU)是日本J. Front集團旗下的百貨店屋號。2010年2月28日以前由株式會社大丸營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7月23日) |
做為發源自近畿的老牌百貨店,大丸在大阪(心齋橋、梅田)、京都、神戶、東京、札幌的店舖為主力店,此6分店佔據其營收的91%。上述主力店現在由株式會社大丸松坂屋百貨店營運。
1717年(享保2年),下村彥右衛門正啓於京都伏見開設「大文字屋」吳服店,同時也兼做換幣商。1726年進駐大坂心齋橋筋,1728年於名古屋本町開設名古屋店「大丸屋」(之後關閉)。幕末時,相對於高島屋,大丸是屬於幕府方。
1907年(明治40年),大丸吳服店設立。至1928年(昭和3年)改稱「大丸」。
1908年11月,個人商店「大丸吳服店」轉為股份公司。此時,早稻田大學商科出身的下村家當主(第11代下村正太郎)聘請銀行家杉山義雄擔任專務理事進行改革。杉山就任專務理事時,資本50萬日圓中出資3萬日圓,從業人員與別家出資20萬日圓[1]。別家的守舊使得杉山發起激進的改革,但卻招致資深員工與別家的反感,加上經營不佳,迫使杉山辭職。
1910年,東京信託會社的岩崎一提出改革案,在大隈重信的斡旋之下,日本生命社長片岡直溫著手進行改革。同年秋季,東京、名古屋兩店結束營業,而京都、大阪、神戶店則進行擴建。下村家也賣出收藏的書畫骨董換取約30萬日圓的調度資金。1914年,大阪店跳票、京阪二店休業等,大丸從吳服店轉型至百貨店的過程中充滿波折,直至1928年更名為大丸,完成現代化。
高度成長期,大丸與三越(現三越伊勢丹控股旗下的三越伊勢丹)並列,有「西之橫綱」之稱,但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經營陷入低迷。奧田務就任社長後,早於其他百貨店,於1998年開始進行企業結構改造,內容包括關閉國內業績低落店鋪並全面退出海外以及裁員,並在2003年開設札幌店。在這波成功的改革之下,大丸的收益能力躍居業界首位。
特別的是,各分店念法上,一般通常「〜店」是念作「〜てん」,但近畿圈各店則是延續傳統念為「〜みせ」[2]。如直營店中,札幌店、東京店念為「〜てん」,而心齋橋店、京都店、神戶店、梅田店則念作「〜みせ」。相對於同地區其他同業都念為「〜てん」,店名念法成為大丸的特色(但高島屋也有部分社員會使用「〜みせ」的念法[2])。
大丸的名產是加入內餡的卡斯特拉饅頭,上有「大」字燒印,名為「大丸饅頭」,現在可在大丸梅田店與博多大丸福岡天神店可購入[3]。過去神戶店也有販售,但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災造成機械毀壞後停止販售。之後2005年為了紀念震災10周年推出一周限定銷售。
2007年3月14日大丸宣佈以全部以股換股形式合併松坂屋,以14日市價的溢價18%收購,等於後者具有1834.3億日元的價值。大丸股東一股將可換得新控股公司1.4股,松坂屋的股東則為一股換一股並於9月3日正式合併成立「J.零售陣線(JFR)」集團」。
2009年2月28日大丸以379.1億日圓(約30億港元,3.88億美元)收購崇光百貨位於大阪心齋橋的總店,崇光百貨總店於2009年8月底結業,營業面積4萬平方米,年營業額高達440億日圓,之後大丸將把之與相鄰的大丸百貨心齋橋店合併,成為一家佔地7.8萬平方米的超大型百貨店。
創業時的「大文字屋」店名是源自於京都五山送火的「大文字送火」。前進名古屋時,在「丸」中加入「大」字做為商標,一般民眾多稱為「大丸」。
前進江戶時,使用有著商標的風呂敷包裹商品。由於華麗的風呂敷非常引人注目,在江戶蔚為話題,使得知名度大為增加。
大丸屋江戶店的風呂敷在1750年(寛延3年)賣出14,500張,1828年(文政11年)增加四倍至60,670枚。成為一般平民運送物品所使用的道具[4]。
當時的大丸屋與越後屋(現三越)、白木屋(現東急百貨店)並列為江戶三大吳服店。
1913年(大正2年),為了與類似商標區隔,在「大丸」圖案中的大字加入吉祥的「七五三」(大字一橫左端加上3條鬚,「人」字左下端加入5條鬚,右下端加入7條鬚)[5]。
1983年為了企業識別,商標改為以「孔雀」設計的新圖標。但是,現在正式社章上仍使用「七五三大丸」,並可見於吳服包裝以及部分店鋪(心齋橋店南館樓頂與下關大丸等)外觀。
2010年3月大丸松坂屋百貨店成立後,各店正面入口旁的店名銘板加上「大丸」圖案與「大丸 創業1717年」。以前的銘板上方是「大丸」圖案,下方是「株式會社大丸 The Daimaru,Inc.」。心齋橋店則是一開始就有「創業1717年」字樣。梅田店正面入口銘板原是孔雀企業識別商標與「DAIMARU UMEDA」,2011年4月19日重新開幕後一樣改為「大丸」圖案。
松坂屋的部分請參照該條目。
大丸曾在多個海外地方開設分店,包括香港、台灣、新加坡、泰國、澳洲墨爾本及黃金海岸等。1970年代末,大丸是首家在泰國開設的日本百貨公司。1998年,香港分店關閉,而新加坡、墨爾本及黃金海岸分店則在2003年因利潤太低而結業,而與上海新世界百貨合資成立,於2015年3月開幕的上海新世界大丸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間海外分店。
香港大丸由日本大丸與香港商人張玉麟與銅鑼灣大地主利銘澤合資開辦,當時富商張玉麟透過利氏家族成員、同時又是銅鑼灣大地主的利銘澤,認識了日本通劉,並藉此引入大丸百貨。日本大丸佔51%,張玉良則佔49%股權,資本額為300萬港元,店址位於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與百德新街交界,於1960年11月3日開業,原址前身為百德商場。「大丸」是第一家在香港插旗的日本百貨公司,日本的代表是「都三良」,香港的代表是「劉」。香港大丸走中高級路線,所售貨品六成為日本製造,甚受當時的香港市民歡迎。而且當時的大丸百貨公司還有一項新突破,包括堅持「不二價」(意思為只有一個價錢)。此外,大丸百貨也堅守日式百貨公司的服務態度,因為服務員彬彬有禮的服務態度,甚至比中式國貨公司更受歡迎,所以大丸11月4日開店翌日,全日來店人數接近10萬人。而當年化妝品部,更請來和服小姐幫港人化妝,哄動香港。從此每逢周六日,成為港人一家大細好去處。同時改變香港兩代人的購物模式[16]。
1972年10月14日,大丸百貨發生爆炸案,地下一個雜物間煤氣洩漏,引起猛烈爆炸。一名化妝品部女收銀員被震開的收銀機重擊頭部喪命,而一名消防員亦因強烈氣流而倒下,被玻璃碎片弄至毀容而殉職。最終釀成2死、280多人傷,其中50多人重傷[17]。
到1983年,大丸百貨在鄰近的京士頓街擴展營業,開設超級市場和家居用品部。同年,日本敷島製包以Burlap的名義在內開設首間麵包店[18]。成立不過自1990年代起,大丸縮減規模,只保留超級市場等部門,而記利佐治街原址則分拆成商場舖位,並引入名店。到1998年2月,大丸削減40多名員工,同時縮減百德新街分店規模。同年6月25日,宣佈結束香港的所有業務,原址其後分拆為商場名店坊[17]。
值得一提,百貨公司開業前後在電台以「香港大馬勞大丸百貨公司」賣廣告,因而當時又被戲稱為「大馬騮」[19]。另外,香港公共小巴至今仍使用的「大丸」總站布牌即是指糖街小巴站[20]。
台灣的大丸,名為「建台大丸」,由日本大丸和台灣建台水泥合作,1999在台中和高雄85大樓開設分店,2002年結束台灣所有業務。
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店作為一家由中國百貨店流通集團新世界百貨店與日本大丸百貨店合資開設的百貨店,位於上海市內顧客人流最多的南京東路,與著名的旅遊景點外灘地區之間,於2015年3月開幕。GUCCI、D & G、Bottega Veneta、Burberry、Ferragamo等品牌位於一層,J.ESTINA、COACH、FURLA、MCM等品牌位於二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