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完淳父子墓,簡稱夏墓,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小崑山鎮北部的蕩灣村,是明末文學家、詩人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墓葬。為保護該墓葬,當地居民曾在墓葬周圍興建大量疑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真的夏墓得以公開,此後周邊地區被當地政府禁止樵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墓一度被盜,後得以修復。1962年和1980年,夏墓先後兩次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2]。
歷史
夏允彝(1596-1645),松江府華亭縣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他和他的兒子夏完淳(1631-1647)均為明後期的文學家、詩人。二人在家鄉舉兵抗清。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夏允彝因周邊地區抗清失敗而投水自殺,其遺體被安葬於松江小崑山的祖墳中。之後夏完淳與陳子龍商議舉兵,後因事情洩露被捕,並被押送至南京,順治四年(1647年)被殺。之後夏完淳的遺體被其好友杜登春、沈羽霄收殮,並安葬於夏允彝的棺槨旁。為防止墓地遭到破壞,夏墓的周邊被當地居民修建了大量的疑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真正的墓地得以被公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婁縣知縣謝庭薰在二人的墓旁立下石碑,禁止周邊樵採放牧。道光六年(1826年),這塊石碑由當時的知縣徐夢熊重新樹立。[3][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夏完淳的棺槨遭到盜掘,墓內的一把扇子、兩方印章被盜走,而隨葬的手寫稿本則被盜墓者焚毀,屍骨被丟棄在野外。隨後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追查下,夏允彝的印章和扇子等隨葬物品被追回,[a]屍骨被重新葬入墓中。1955年底,江蘇省博物館撥款將夏允彝、完淳父子墓修繕一新,修建了墓道,添置了石供桌和石凳,並將禁制碑移動到了墓道的最南端。松江縣劃歸上海後,196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了夏允彝、完淳父子墓,並在墓前立起一塊墓碑,上有陳毅所書「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字樣。1962年,夏墓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夏墓原有的石供桌和石凳被砸碎,周邊的綠地被挪用為了農田。1980年,夏墓被重新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重新撥款將夏墓恢復原狀,198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夏墓周邊的綠植,並派人專門保護。2000年初,松江區各個單位在夏墓周圍認種,形成了紀念林。夏墓之後以「夏林」的名稱入列松江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4月6日,有媒體報道稱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的墳丘上被當地村民種上了油菜。當年12月時,墓丘上的作物已經被全部清除。[3][4][5][6][7]:177[8][9][10]
結構
夏允彝、完淳父子墓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小崑山鎮北部的蕩灣村,因墓後建有托山而整體呈半月形。墓丘前立有墓碑,墓碑前有石供桌和石凳,墓碑前建有墓道,墓道南端有清代所立的禁止樵採的石碑,墓基上鑲嵌有「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牌。墓葬周圍種有綠植。[3][4][5][7]:177
注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