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國家聯盟(塞爾維亞語:Државна заједница Србија и Црна Гора,羅馬化:Državna zajednica Srbija i Crna Gora)通稱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語:Cрбија и Црна Гора,羅馬化:Srbija i Crna Gora)[1],簡稱塞蒙,為前南斯拉夫餘下沒有獨立的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於2003年至2006年組成的鬆散聯邦制國家。塞蒙兩國於1992年首先組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該聯邦後於2003年2月4日重組,並改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舉行獨立公投,獨立派以微弱的票數55.4%優勢獲勝。6月3日蒙特內哥羅議會正式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議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蒙的法定繼承國,塞蒙因而解體並從此消失,南斯拉夫至此走入歷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月27日)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國家聯盟 Државна Заједница Србија и Црна Гора Državna Zajednica Srbija i Crna Gora | |||||||||||
---|---|---|---|---|---|---|---|---|---|---|---|
2003年—2006年 | |||||||||||
國歌:Hej, Sloveni 《嘿,斯拉夫人!》 | |||||||||||
首都 | 貝爾格勒[i] | ||||||||||
常用語言 | 塞爾維亞語 | ||||||||||
政府 | 邦聯 | ||||||||||
國家領導人 (總統兼總理) | |||||||||||
• 2003年—2006年 | 斯韋托扎爾·馬羅維奇 | ||||||||||
歷史時期 | 後冷戰 | ||||||||||
•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改組 | 2003年2月4日 | ||||||||||
2006年6月5日 | |||||||||||
面積 | |||||||||||
2006年 | 102,35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2006年 | 10832545 | ||||||||||
貨幣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第納爾 蒙特內哥羅及科索沃大部分地區[ii] • 歐元 | ||||||||||
時區 | UTC+1 | ||||||||||
電話區號 | 381 |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yu | ||||||||||
| |||||||||||
今屬於 | 蒙特內哥羅 塞爾維亞 科索沃[iii] | ||||||||||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形成後,兩國之間日益疏遠,而重組後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是一個鬆散的聯邦,接近於邦聯,但仍維持單一國際法人人格,兩個加盟共和國只有在外交、國防等方面合作,各自實行不同的經濟政策以及貨幣(南斯拉夫第納爾和歐元)體系,國家最高機構也分散在貝爾格勒和波德里查兩個首都。聯邦憲法規定任何一個共和國可以在2006年以後通過公民投票尋求獨立,而蒙特內哥羅正是在2006年運用了這一項權利,通過公投解散了塞蒙國家聯盟。
另外,1999年科索沃戰爭結束之後,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實際脫離了塞爾維亞的實際管轄,並且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地,各方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塞蒙聯盟解體時,科索沃主權和領土問題仍待解決,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堅持科索沃獨立但塞爾維亞人則不願看見科索沃獨立。到了2008年2月17日,時任科索沃總理哈辛·塔奇在科索沃首都普里斯提納正式宣布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中央政府獨立,現獲得部分國際社會承認其國家地位,但塞爾維亞政府至今仍視科索沃主權為其管轄的科索沃自治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