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
越南胡志明市唐人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越南胡志明市唐人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堤岸(越南語:Chợ Lớn/𢄂𡘯、𢄂𢀲[1],意為「大市場」,法語:Cholon)是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地區名稱,位於西貢河西岸,因此又簡稱為西堤,地界範圍涵蓋胡志明市第五郡的西部和第六郡部分區域。此地因為是越南規模最大的華人聚居地和著名觀光景點而聞名[2],胡志明市的數十萬華人中大多都集中住在堤岸地區[3],並有「小香港」的別稱,每日出入人潮達數十萬之多[4]。此區內分布著數座中國式樓房、商店、寺廟和學校,歷史達100多年的新街市是當地數座市場中最大的一個。
堤岸的越南文國語字為「Chợ Lớn」,其對應的越南文喃字為「𢄂𡘯」。其中「𢄂(chợ)」意為「市場」,「𡘯(lớn)」意為「大」,即原文意為「大市場」。「堤岸」是在越華人為其另起的中文名稱。在越南聚居的華人當中,以廣府人為主,潮州人居次,而客家人和閩南泉漳人則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故此堤岸城內廣東食肆成行成市,而且區內最通用的主要語言是粵語[3]。
在堤岸地區,多條街道以中國古代聖賢命名,包括孔子街(Đường Khổng Tử/塘孔子)、老子街(Đường Lão Tử/塘老子)等。
1778年時,居住於今西貢東北方的邊和的鋪洲華人社群由於支援過廣南國,而受到西山朝派兵報復的緣故,必須南遷到今日堤岸的所在地避難。1782年,這些華人再度受到西山朝軍隊剿殺,而必須重建居所。因為華人在西貢河邊築起壩堤防範水患,而使他們逐漸使用「堤岸」來當成這個新居住地的名稱[2]。
與今西貢市中心大約相距10公里的堤岸,在1879年建市,1930年時已擴展到西貢的邊緣,二者以現今的阮文渠街(Đường Nguyễn Văn Cừ)與阮善述街(Đường Nguyễn Thiện Thuật/塘阮善述)為界。因此在1931年4月27日由法國殖民當局將兩者合併為「堤岸-西貢」地區,並稱「西堤」[5],但維持兩市分別的工部局和市長直至1934年。1951年更名為「西貢-堤岸」地區。1955年南越脫離法國獨立後在西貢建都,因此1956年正式將兩市合併,將「堤岸」從城市名稱中剔除,只稱「西貢」[2]。
越南戰爭時期,堤岸人口一度增長到100多萬人之譜[6],駐越美軍司令部(MACV)、美國海軍西貢支援設施(Headquarters Support Activity Saigon)和美軍超市(Commissary)都曾設於此區[7],美軍將士和逃兵在堤岸的大量活動形成了熱絡的黑市交易,許多舶來品或美軍內部配給的物資從此區流入越南民間[8]。1975年西貢陷落前的4月27日,共軍火砲曾落入堤岸的民房區,造成傷亡[9]。
戰爭結束後越南政府推動的城鄉人口政策[10]和排華政策一度造成堤岸地區華民的出走[6],直到1980年代黨中央開始改善越南華僑地位為止。近年來由於胡志明市的擴張和發展,使得堤岸部分華人搬遷到第二郡、第七郡、富美興、茹𦨭縣等新興市區[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