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東·克雷默(拉脫維亞語:Gidon Kremer,1947年2月27日—),拉脫維亞小提琴家,指揮家。
生平
克雷默出生於拉脫維亞里加,4歲時,他在家鄉隨祖父及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時進入里加音樂學校,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1965年起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隨大衛·歐伊斯特拉赫習琴。在莫斯科學習期間,屢獲重要小提琴比賽獎項,如:伊莉莎白(三獎,1967年)、蒙特婁(二獎,1969年)、帕格尼尼(首獎,1969年)、柴可夫斯基(首獎,1970年)。從此展開忙碌的演奏生涯。1970年,在維也納樂友協會登台,與Thomas Schippers、維也納交響樂團合作,這是他在西歐的初登場。1975年,初次登上柏林愛樂廳,隔年前往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奏。
1980年,克雷默離開蘇聯治下的拉脫維亞,遷居德國。翌年他在洛肯豪斯展開一個室內樂音樂節,專注於非典曲目的演出[註 1][1]。九〇年代後,基東·克雷默積極為自己尋根,不僅促使他寫了第一本書《片段的童年》(Kindheitssplitter),還有計畫地灌錄東歐音樂。1996年11月,他成立了波羅的海室內樂團,由當地的年輕樂手組成[2]。此外,克雷默亦是韋爾比耶音樂節的常客,直到2011年為止都固定在當地亮相[註 2][3][4]。
作品
克雷默自1978年起為DG錄音,在該廠有可觀的作品。此外他與Philips、EMI、Decca、ECM、Nonesuch等品牌皆有合作[5]。其中,小眾廠牌ECM是克雷默在當代音樂方面的主要支持者,以「新系列」(New Series)為名,發行了許多當代作曲家的創作。
- 《片段的童年》(Kindheitsplitter;Fragments of Childhood)
- 《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Pianist),2013年
獲獎與榮譽
評價
克雷默是當代音樂的積極支持者,為人所知的是他對阿斯托爾·皮亞佐拉作品的推廣。另外,他個人也嘗試了許多新音樂,包括埃內斯庫、貝爾格、蕭士塔高維奇、巴爾托克、格拉斯、舒尼特克、魏因貝格、亞當斯、奧爾巴哈、瓦斯克斯、佩爾特等人的創作。鑒於克雷默對當代音樂的資歷與理解,亦有許多作曲家將作品題獻予他,如古拜杜麗娜、諾諾、坎切利等人。
除了獨奏事業外,克雷默亦活躍於室內樂舞台。經常與瑪塔·阿格麗希、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米沙·麥斯基、馬友友等人合作[10]。
個人生活
克雷默的祖父Karl Brückner是里加當地有名望的音樂學者、小提琴家[11]。克雷默的父親是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母親則是德國-瑞典移民[2]。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