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澤·「艾利」·魏瑟爾 (Eliezer "E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2016年7月2日)[ 2] [ 3] ,是一位作家、教師、活躍政治家、諾貝爾獎得主 與猶太人大屠殺 的倖存者。第一本作品《夜 》描述他一家人在納粹集中營的遭遇,影響力和《安妮日記 》齊名。諾貝爾獎委員會讚譽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種族歧視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領袖」,魏瑟爾領獎時致辭「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類受苦受辱,一定要選邊站。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歐巴馬稱他是「本世代人類的道德之聲,也是全球的良知。」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尼雅胡 說「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永遠相信人類良善面。」 [ 4]
Quick Facts 艾利·魏瑟爾Elie Wiesel, 出生 ...
Close
2016年7月2日,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證實魏瑟爾逝世,享壽87歲。[ 5]
1928年出生於錫蓋特(現於羅馬尼亞 境內),他與家人在二次大戰中被關押到納粹德國 奧斯威辛集中營 ,他的母親、妹妹死於集中營毒氣室,父親在布亨瓦德集中營死於痢疾。美軍1945年進入集中營,營救受害者,魏瑟爾當年17歲。戰後他和倖存的2位姊姊於法國團聚,他曾住在法國孤兒院,後畢業於巴黎索邦大學 ,在猶太報紙擔任記者數年。[ 4] 。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艾利·魏瑟爾 為地上2層的左起第7人,位在木柱旁、時年16歲)
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與妻子馬麗雍.魏瑟爾(Marion Wiesel)住在康乃狄克州。他曾於1980到1986年任美國大屠殺紀念委員會主席,1985年獲美國總統雷根頒發國會金質勳章,1992年獲老布希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勳章 。曾任安德魯.美隆人文科講座教授,被授予最高榮譽的「校級教授」資格。
魏瑟爾於1986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 譽他為「人類的使者」,指出他經過種種艱難而產生的詞句,有著「他對於希特勒 的死亡集中營內一切恥辱及對人道徹底藐視的個人經歷」,以及他「對和平之業的實踐與奮鬥」,魏瑟爾已向人類交遞了「和平、贖罪與人性尊嚴」的有力啟示。[ 6]
他著有57本著作,其中最具名的,是記述他在大屠殺期間與被監禁於數個集中營 的經歷的自傳、第一本著作《夜 》。他在其他領域的作品也為文學 與宗教學 貢獻良多,並記錄了他自身對猶太靈性 的闡述。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在其自傳《抉擇時刻 》中表示,魏瑟爾對他說:「總統先生,你有責任對邪惡採取行動。」布希在書中指出,魏瑟爾激動的將海珊比作如同納粹般殘暴。
他創設的基金會曾發起聯署,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釋放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劉曉波 ,外界常引用他的名言來討論六四事件 [ 4] 。
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類受苦受辱,一定要選邊站。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忘記罹難者就等於二度殺死他們。我無法阻止第一次死亡,但一定會盡力防止他們被二度殺害。
沒有哪些人種更優越;沒有哪些宗教較次等。所有的集體判斷都是錯的,只有種族歧視者才會做出集體判斷。
愛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美麗的相反不是醜陋,而是漠不關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介於兩者間的漠不關心。
友誼對人生來說比愛情更重要。愛情可能造成困擾,而友誼則只有分享。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執政回憶錄Decision Points
演講與訪問
Elie Wiesel Video Gallery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演講「建立道德社會Building a Moral Society」 , 德堡大學 , 1989年9月21日 [February 3, 2012]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1年6月26日)
與埃利·维瑟尔一同面對仇恨 . Bill Moyers. November 27, 1991 [2016-08-0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2-02-08).
Elie Wiesel Video Interview with the Academy of Achievement in 1996
"Perils of Indifference" Speech by Elie Wiesel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ashington, D.C., Text and Audio, April 12, 1999.
"Perils of Indifference" Speech by Elie Wiesel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ashington, D.C., Text and Audio, April 12, 1999. (duplicate)
The Kennedy Center Presents: Speak Truth to Power: Elie Wiesel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BS, October 8, 2000.
An Evening with Elie Wiesel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erman P. and Sophia Taubman Endowed Symposia in Jewish Studies. UCTV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August 19, 2002
Elie Wiesel: First Person Singular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BS, October 24, 2002.
Diamante, Jeff, Elie Wiesel on his beliefs , The Star (Toronto), July 29, 2006 [2016-08-0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08-06-02) .
Voices on Antisemitism Interview with Elie Wiesel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ay 24, 2007.
' We must not forget the Holocaust' . Today (BBC Radio 4) . September 15, 2008 [2016-08-07 ] . BBC . BBC Radio 4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9-14).
A conversation with Elie Wiesel . Charlie Rose . June 8, 2009 [2016年8月7日] . PBS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09年6月13日).
Unmasking Evil— Elie Wiesel, featuring Soledad O'Brien, 2009 . Oslo Freedom Forum 2009 . 2010 [2016-08-07 ] . Oslo Freedom Forum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19-06-08).
Elie Wiesel on the Leon Charney Report (Segment) . The Charney Report . 2006 [2016-08-07 ] . WNYE-TV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9-14).
Elie Wiesel on the Leon Charney Report . The Charney Report . 2006 [2016-08-07 ] . WNYE-TV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