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羅座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保羅座堂(英語:St Paul's Cathedral;另譯為聖保羅大教堂),是英國聖公會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坐落於倫敦市,巴洛克建築的代表,以其壯觀的圓頂而聞名。現存建築建於17世紀。
聖保羅座堂 | |
---|---|
Cathedral Church of St Paul the Apostle | |
![]() | |
國家/地區 | 英國 |
位置 | 倫敦 |
座標 | 51°30′49″N 0°05′53″W |
所屬宗派 | 英國國教會 |
原屬宗派 | 天主教 |
官方網站 | stpauls.co.uk |
歷史 | |
創建日期 | 1675年 ![]() |
奉獻 | 保羅 ![]() |
祝聖日期 | 1300 Old St Paul's Cathedral 1697年 St Paul's Cathedral |
建築 | |
文物保護地位 | 一級登錄建築 |
之前的座堂 | 4 |
建築師/公司 | 克里斯多佛·雷恩 |
建築風格 | 巴洛克建築 |
建築年份 | 1256 Old St Paul's Cathedral 1675 St Paul's Cathedral |
詳細規格 | |
長度 | 518英尺(158公尺) |
寬度 | 75 公尺 ![]() |
中殿寬度 | 121英尺(37公尺) |
耳堂寬 | 246英尺(75公尺) |
高度 | 365英尺(111公尺) |
穹頂高度(外側) | 278英尺(85公尺) |
穹頂高度(內側) | 225英尺(69公尺) |
穹頂直徑(外側) | 112英尺(34公尺) |
穹頂直徑(內側) | 102英尺(31公尺) |
塔數 | 2 |
塔高 | 221英尺(67公尺) |
行政 | |
教區 | 倫敦主教區(604起) |
教省 | 坎特伯里教省 |
聖職人員 | |
主教 | Sarah Mullally |
座堂主任牧師 | David Ison |
平信徒 | |
音樂總監 | Andrew Carwood |
管風琴家 | Simon Johnson |
禮拜儀式 | 英格蘭教會 ![]() |
地圖 | |
![]() |
原址教堂最初建立於西元604年,早期建築多次遭火災與海盜破壞,直至1087年後情況才有改觀。舊聖保羅座堂於1148年完成,而後維持了數百年的榮境,在中世紀成為信仰中心。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原本的聖保羅教堂(哥德式建築)從建築結構到內部組織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1561年閃電擊中了教堂代表性的尖塔,火焰毀損了主要木造結構,雖有修復計畫,又因內戰停擺並未完成。1650年代,建築已處於嚴重失修的狀態,直至1666年倫敦大火,教堂建築幾乎付之一炬。
1675年教堂開始重建,主要建築師為克里斯多佛·雷恩,修建完成的主要外部樣式即為現在所見的巴洛克式樣貌。
前身
倫敦主教區成立於604年,位於拉德蓋特山,同時第一座聖保羅大教堂也由肯特的艾塞爾伯特建立起來,供奉聖保羅[1]。第一座大教堂可能是在7世紀末被毀,然後重建。第二座大教堂又在961左右年被維京人摧毀,隨後建起了第三座聖保羅大教堂。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葬於此地,1087年倫敦發生火災,教堂被燒毀。[2]
威廉·康登曾說在更早以前,這裡還有一座祭祀黛安娜的羅馬神廟[3]。但後來克里斯多福·雷恩修造新聖保羅時並沒有發現任何神廟遺址,現代考古學家也不再支持康登的說法。[4]
-
從泰晤士河看老聖保羅座堂,1630—1666年之間
-
從南面看老聖保羅座堂,1630—1666年之間
-
從北面看老聖保羅座堂,1630—1666年之間
-
從東面看老聖保羅座堂,1630—1666年之間
-
從西面看老聖保羅座堂,1630—1666年之間
-
大火中的老聖保羅座堂,1666年
-
大火後的老聖保羅座堂,1666年
第四座聖保羅座堂,即「老聖保羅」(Old St Paul's)在1087年大火之後開始建造,花費約200年時間才建成。它在倫敦大火中被毀。
現在的聖保羅

在1661年,克里斯多佛·雷恩就曾建議政府修繕老聖保羅[5],認為應該把內外替換成古典主義風格,把原先的高塔被替換成圓頂[6]。老聖保羅被毀後,雷恩在1669年1月30日為政府委任修造新的聖保羅大教堂[7],這是雷恩修復過的倫敦大火中被毀的50座教堂之一。1708年10月26日教堂封頂[8],議會在1711年12月25日(聖誕節)正式宣布建築完工[9]。但實際上建築工作在之後的幾年裡一直在繼續,1720年代教堂頂上的雕塑才安好。這場工程花費極其高昂,1716年時已達1,095,556鎊(合2021的£1.74億)[10]。
-
雷恩按照希臘十字的原始設計
-
雷恩1675年允許施工的設計
-
最後建成的主教座堂
它在1940年10月10日和1941年4月17日被炸彈擊中仍然倖存[11][12]。實際上1940年9月12日它就被擊中過一次,但那枚炸彈沒有爆炸,隨後被皇家工兵部隊花了三天時間挖出來運走。如果炸彈爆炸,整個大教堂都會被摧毀。它被運送到安全之處引爆後,留下了一個直徑100-英尺(30-公尺)的大坑[13]。指揮是次行動的羅伯特·戴維斯(Robert Davies)中尉和參與拆除的工程兵喬治·卡梅隆·威利(George Cameron Wylie)均因此獲得一枚喬治十字勳章[14]。
英國王室在西敏寺舉辦大多數重要婚禮、洗禮和葬禮,但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婚禮卻在1981年7月29日於聖保羅座堂舉行。
1996年大教堂開始修繕圓頂,2011年6月15日修復工程才結束。[15]
教堂功能

大教堂每天舉行四到五次宗教禮儀,這包括早禱崇拜、聖餐崇拜、頌唱晚禱崇拜等[16]。大教堂和倫敦市的法團等機構有合作,成為後者舉辦一些特殊活動的地方。此外,一些皇家儀式(如伊莉莎白二世的鑽禧慶典)也在這裡舉辦。它一般情況下每天都對遊客開放,並舉辦音樂會等文藝活動。[17]
建築
大教堂最明顯的外部特徵是它巨大的穹頂,雷恩設計穹頂的靈感來自他參觀過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聖寵谷教堂[18]。加上頂上的十字架,穹頂高365英尺(111公尺)[19]。20世紀末為止,它是倫敦的最高建築。很多英國的學者、作家都對穹頂的宏偉讚美有加。尼古拉·佩夫斯納就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穹頂之一。 [20][21][22][18]
教堂中殿高91英尺(28公尺),長223英尺(68公尺),寬121英尺(37公尺),裝飾極為繁複。唱詩台周圍的鑲嵌畫是威廉·布萊克·里奇蒙繪製的[2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