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屋劇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圓屋劇場map

圓屋劇場(英語:The Roundhouse)是一座位於英國倫敦查爾克農場英語Chalk Farm表演藝術場館,建築本身為二級登錄建築,前身是扇形車庫。該建築於1846至1847年間由倫敦和西北鐵路英語London & North Western Railway建造,原本是一座圓形建築,內部設有鐵路轉車盤。然而,作為車庫的用途僅維持了約十年。隨後被改作倉庫使用,並在二戰前夕逐漸被廢棄。[2][3]

快速預覽 圓屋劇場, 位置 ...
圓屋劇場
Thumb
圓屋劇場
Thumb
位置 英國英格蘭倫敦查爾克農場英語Chalk Farm
坐標51.5432°N 0.1519°W / 51.5432; -0.1519
公共運輸倫敦地鐵 查爾克農場站
座位數1800個站立席;1500個座位[1]
建造
完工1846–1847年
翻修2004–2005年
建築師羅伯特·史蒂芬生、羅伯特·B·道克雷 (原始)
約翰·麥克阿斯蘭(John McAslan & Partners)(翻修)
網站
roundhouse.org.uk
關閉

1954年,圓屋劇場首次被列為登錄建築。並自1964年由劇作家阿諾德·威斯克英語Arnold Wesker創立的「42中心劇團」轉型為表演藝術場館重新開放。這座大型圓形建築曾舉辦過各種知名活動。[4]

沿革

設立

Thumb
圓屋劇場內部的大型圓形發動機房的插畫,約1850年代。[5]

圓屋劇場最初是為倫敦與伯明罕鐵路公司英語London & Birmingham Railway建造的轉車盤機車車庫(或稱圓形車庫)。該建築也被稱為「大圓形機車庫」(Great Circular Engine House)或「行李機車庫」(Luggage Engine House),由 Branson & Gwyther 負責建造,建築設計則出自建築師羅伯特·B·多克雷(Robert B. Dockray)和羅伯特·史蒂芬生之手。工程於1846年動工,並於1847年正式啟用。

然而不到十年,隨著機車技術的升級,圓屋劇場已無法容納新型機車,因而被改作其他用途。其中最長的一段使用時期從1871年開始,作為琴酒釀酒商W&A吉爾貝(W & A Gilbey Ltd.)的保稅倉庫長達50年。

劇場時期

Thumb
1984年的圓屋劇場。

圓屋劇場於1964年被轉交給「42中心」(Centre 42),並計劃改建為一座永久性的文化中心,內設劇場電影院畫廊、工作坊,並提供會議室圖書館、青少年俱樂部以及餐廳舞廳等空間供地方組織使用。此項改建預計耗資30萬至60萬英鎊(以2023年的價值換算約為686萬至1,370萬英鎊),並獲得多位知名演員、劇作家、作家與音樂家的支持。[6]1966年,大倫敦委員會英語Greater London Council取得圓屋劇場的永久產權,並將其轉型為藝術場館。同年10月15日,劇場舉行開幕演出「通宵狂歡派對」(All Night Rave),成為英國地下報《國際時代英語International Times》的創刊活動現場,並邀請搖滾樂團軟機器樂隊英語Soft Machine平克·弗洛伊德參與演出。[7]1966年跨年夜,劇場舉辦了首場大型音樂會「Psychadelicamania」,由誰人樂隊領銜演出。

在隨後的十年間,圓屋劇場成為英國地下音樂英語UK_underground活動的重要場地,主辦過如「Middle Earth英語Middle_Earth_(club)」與「Implosion」等知名活動,許多活動由傑夫·德克斯特英語Jeff Dexter策劃與推廣。這段期間,眾多著名樂團與音樂人曾在此演出,包括The_Gass英語The_Gass滾石樂團傑夫·貝克雛鳥樂隊肖特·莫尼英語Zoot MoneyDantalian's Chariot英語Dantalian's Chariot大衛·鮑伊吉米·亨德里克斯齊柏林飛船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英語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佛利伍麥克Third World War英語Third_World_War_(band)門戶合唱團傑佛森飛船雷蒙斯衝擊合唱團The Jam艾維斯·卡斯提洛艾爾基·布魯克斯英語Elkie Brooks奧蒂斯·雷丁,以及重金屬樂團摩托頭[8]

圓屋劇場也曾是戲劇演出的重要場地,經歷過兩個戲劇輝煌時期。1969年,音樂劇Catch My Soul英語Catch_My_Soul_(musical)》在此上演,當時在行政總監喬治·霍斯金斯(George Hoskins)的領導下,劇場成為實驗劇場的重鎮,曾上演Living Theatre劇團的《1776》以及彼得·布魯克執導的多部作品。1970年7月,大膽挑戰尺度的音樂劇《Oh! Calcutta!》在此首演,並於倫敦持續演出近四千場。此外,1967年,布魯斯·萊西英語Bruce LaceyThe Alberts英語The Alberts合作的無政府主義喜劇《Evening of British Rubbish》也曾在此上演。[8]

1983年,大倫敦委員會將圓屋劇場移交給卡姆登區議會英語Camden_London_Borough_Council,計劃將其打造成一個以黑人藝術為主的文化中心,並規劃音樂、戲劇及社區活動。然而,因資金不足,場館最終被迫關閉。[9]1991年跨年夜,派對組織「Spiral Tribe英語Spiral Tribe」在此舉辦為期一週的派對,期間因發電機故障,現場不得不臨時接駁附近英國鐵路的電源以維持活動運作。[10]

翻修

Thumb
2017年的圓屋劇場內部。

1996年,圓屋劇場成為英國樂團狂躁街道傳教者單曲〈A Design for Life〉宣傳影片的拍攝場景,當時場館尚未進行整修。此後,還有多支音樂錄影帶在此拍攝,這座建築在1996年之前大多閒置,直到慈善家托奎爾·諾曼英語Torquil Norman領導的諾曼信託基金(Norman Trust)以600萬英鎊將其購買。1998年,他成立了圓屋信託基金(Roundhouse Trust),並領導其改建工作,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包括鮑勃·格爾多夫薩格斯英語Suggs以及電影導演特里·吉列姆[11][12]

為了提高公眾對改建計劃的認識並籌集資金,該場地在改建前開放了兩年,期間由前巴特西藝術中心英語Battersea_Arts_Centre主任保羅·布萊克曼英語Paul Blackman擔任館長。當時推出的演出包括皇家國家劇院的《多可愛的戰爭》、舞蹈家邁克爾·克拉克的復出演出、打擊樂團體破銅爛鐵樂隊的表演、肯·坎貝爾英語Ken_Campbell長達24小時的劇作《The Warp》,以及阿根廷劇團De La Guarda的《Villa Villa》。其中,《Villa Villa》連演一年,成為該場地歷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節目,直到建築關閉進行改建。[8]

經過建築事務所約翰·麥克阿斯蘭(John McAslan & Partners)與工程公司比羅·哈波爾德英語Buro Happold的合作設計,翻新的圓屋劇場於2006年6月1日重新開放,並以劇團Fuerza bruta英語Fuerza bruta的演出作為揭幕。自1996年以來,整個改建工程耗資達2,700萬英鎊。[13][14]2006年12月20日,喬治·麥可在圓屋劇場為NHS(英國國民健康服務系統)的護士舉辦了一場免費音樂會,以感謝他們曾經照顧他於1997年因癌症去世的母親萊斯莉。[15]

除了作為藝術場館外,圓屋劇場亦為註冊慈善機構,並透過圓屋信託基金為11至25歲的年輕人提供創意課程。自2006年至2012年間,該信託基金已為超過13,000名11至25歲的年輕人提供現場音樂、馬戲、戲劇及新媒體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在圓屋劇場工作室舉行,均設於主表演空間的下方。

2015年9月,蘋果音樂節期間,蘋果公司宣布將為音樂節場地進行環保改造:「對照明、管道和暖通空調系統」進行重大升級。[16]

建築設計

圓屋劇場今被列為英國二級保護建築,並於2010年被正式宣布為國家遺產,英國運輸信託基金(Transport Trust)特別頒發遺產紀念牌,由肯特的麥可王子親自授予。

這座建築被視為19世紀中期鐵路建築的代表作。原建築直徑達48米(157英尺),以黃色磚牆建成,圓形結構與尖頂屋頂成為其獨特標誌。圓錐形的石板屋頂中央設有一個如今已裝上百葉的排煙口,屋頂則由24根鑄鐵多立克柱支撐(這些柱子圍繞著原先停放蒸汽機車的位置排列),並配有彎曲的肋架結構。內部保留了原有地板、轉車台的部分結構,以及早期鐵軌的遺跡。[17]

2006年的翻修工程獲得了英格蘭遺產委員會的保護建議與資金支持,並獲得了國家彩票遺產基金英國藝術委員會英語Arts_Council_England的補助。翻修工程在屋頂增設了七層隔音層,修復了玻璃天窗,並新增了一座鋼與玻璃結構的新翼,沿著主建築北側弧形延展,內部設有售票處、酒吧與咖啡廳、藝術畫廊大廳以及辦公室等設施。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