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
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 | |
---|---|
NTU History Gallery | |
成立 | 2005年6月 |
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
類型 | 博物館 |
公共運輸 | 公館站 |
網站 | www |
地圖 | |
此條目形似履歷表,需要改寫。 (2024年12月27日) |
台大校史館建築,於1930年1月19日完工,原為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2];隨著台大發展,館藏空間不足,經過五次擴建仍無法解決問題[3];另外,老舊建築也不利設置圖書館自動化設施[4]。台北市政府於1994年8月23日宣布校史館(當時仍為舊圖書館)為三級古蹟,1998年列為市定古蹟。[5]1998年11月15日,位於公館校區中心點、振興草坪旁、椰林大道端點的新總圖書館落成啟用,舊總圖書館建築轉交文學院使用。[1][6]
舊總圖二樓原為中央閱覽室,總圖書館遷移後有段時間為戲劇系的古蹟劇場(現在官方名稱為台大劇場),2003年9月台大戲劇系舉辦學期公演,直到2004年劇場才遷至鹿鳴堂(過去的僑光堂)。[7][8]
臺大校史館展示廳的籌設可以追溯至2004年5月,校方委任圖書館籌組工作小組規劃校史館展示事宜,地點選在舊總圖二樓中央閱覽室。[9]由陳維昭校長指示總務處與圖書館共同完成,總務處負責古蹟修繕與機電硬體設備,而圖書館則負責校史展示規劃與設計。2005年6月22日,歷經一年籌備,由卸任前的陳維昭主持校史館揭幕儀式。10月初,新任校長李嗣涔指派圖書館負責校史館營運;11月7日,校史館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並提供導覽服務。[10]
2007年春,校史館獲藥學系旅美校友李華林(1957年畢業)之川流基金會捐款,設置特展廳於後棟東側二樓。為感念李華林愛校美意,並期勉校史特展與參觀人潮川流不息,校史館特展廳命名為「川流廳」(Chyun-liu Exhibition Hall)。11月15日校慶,川流廳剪綵啟用,首度校史特展為「臺大博物館群展」。[10]
台大校史館自1930年1月19日落成以來共經歷五次增建[3],校史館常設展區面積約754平方公尺,川流廳約302平方公尺,辦公區域約51平方公尺。[12]沿著館外的牆面尋找,可以看到建後形成的新舊交接面。校史館使用日治時期折衷主義建築的基調,不像歐式建築般樣式華麗,而是簡潔的古典樣式風格。
入口門廊以三個拱門與柱式組織,呈現出濃厚的的仿古羅馬建築風格,表達出磚石造的成種特性。拱門柱式為就地取材,以台灣本地唭哩岸石雕飾而成。
二樓立面上的大拱窗囗是同時期建築尺度最大者;開窗部收編的洗石子處理相當細緻。建築本體則以較小開口的成烈拱窗裝飾,與中央量體的拱窗尺度形成對比,除形塑不同的節奏感外,也有強化中央入口部位的作用,這種以小開窗控制建築開口,亦可視為日本人回應亞洲熱帶氣候的一種作法。
如同其他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台大建築,校史館也留有彈痕,總共直接中彈五枚,閱覽室屋頂洞穿,天花板大壞,閱覽室及各事務室玻璃全毀,書庫鋼窗及玻璃亦多毀壞。其中1945年5月31日臺北大空襲,轟炸機將建築屋頂炸毀。[13][14]
臺大校史館展示主題包含臺大精神、大事紀要、學院榮耀與成就、追求卓越、社會關懷、校園生活、校園地貌與地景軌跡、博物館視窗等,展場陳設以臺大自身的檔案、文物、標本實物等,例如有臺北帝大首任校長幣原坦的書法捲軸、帝大時期的測量儀器等。[10]
現今校史館常設展區面積約754平方公尺,川流廳約302平方公尺,辦公區域約51平方公尺。[1]
常設展共分為12個部分:台大精神、大事紀要、學校象徵、學院榮耀與成就、追求卓越、社會關懷、校園生活、檢討與反省、校園變貌與地景軌跡、跨世代座標記憶、舊總圖特色及舊貌呈現、放映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