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四部、四阿含的成立,是再結集的時代,部派還沒有分化的時代。” 聖嚴《印度佛教史》:“四阿含的类集成编,时地虽不详,但依各派均共许四阿含为原始圣典的情形来判断,其成立当在七百结集之前,唯亦未必即是第一次结集时就已出现。从四《阿含经》的内容推定,《杂阿含经》最先,其次《中阿含经》,再次《长阿
庑殿顶庑(wǔ)殿顶,又稱称為吳殿、五脊殿、四注頂、四坡頂或四阿顶,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屋顶形式,為東亞地区常見的屋頂形式之一,在世界各地亦然。日本稱寄棟造(假名:日语:よせむねづくり Yosemunedzukuri)。在韓國稱之為우진각 지붕(漢字:隅진閣 지붕)。廡殿頂的特色是两側沒有山牆,正脊前後左右四面都是斜坡:107。
阿修罗 (佛教)惡趣者,地獄、畜生、餓鬼,此三是惡趣。……大勢者,夜叉、羅剎、毘舍遮……此三種是大勢。彼境界如天,宿命福德故」 《四阿鋡暮抄解》:「欲界者,人、天、趣……彼三十三須彌頂,彼如人行婬。四大王遊乾陀羅上(秦言持天地也),彼亦如人。地者,此間地樹河山上居處……趣者,地獄、畜生、餓鬼……彼大飛,閱叉、羅剎、厭鬼……大飛鬼,彼像如天,自然住」
長阿含經《長阿含經》(梵語:Dīrgha Āgama),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說過去久遠事,談論本末源由,故稱“長阿含”。《薩婆多毘尼毘婆沙·總序》稱《長阿含》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四分四誦三十經,共二十二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
三法度論四阿鋡暮抄解》,題為婆素跋陀(Vasubhadra)造。慧遠於《三法度序》稱本論為山賢造,僧伽先(Saṃghasena)註釋。 本論以三分法為主,分三品,每品三真度(犍度),共九真度。下表以《三法度論》譯詞為主,括號中為部份《四阿鋡暮抄解》對應譯詞。 犢子部作為部派佛教最早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