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代時期的甲冑,目前只有青銅胄(頭盔)和皮甲的遺蹟,在青銅器高度發達的商代是否存在青銅製的身甲仍有待挖掘。1935年在河南省安陽縣侯家莊的商代古墓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一片商代皮甲殘跡,雖然皮甲已經腐爛到看不出其形狀,但甲面的黑、紅、白、黃四色漆文彩繪的圖案依舊遺留在上面,證實了商代擁有皮甲的存在[2]。
而關於皮甲的形制,後世主要有兩種說法:
同期在安陽縣出土的還有商代的青銅胄100餘件,其形制基本相同,且紋理風格統一,另外在1989年時,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鄉(今大洋洲鎮)也出土過形制基本相同,且紋理風格統一的青銅胄。胄是範澆築而成,合範在胄的正中央。胄的頂不擁有銅管,用來插一根象徵勇武的鶡鳥的羽毛等纓飾。整個胄都經過打磨,外表比較光滑而內部卻比較粗糙,可見在世紀使用中內部應該有織物或者皮革作為內襯。襯直接安裝在胄內,在頭頂處的襯與胄的內部留有一些空間,系帶與胄的內襯連接在一起。這頂胄的前部還有饕餮獸紋,其紋理有眉、眼、鼻,保存相當完整。胄的左右兩側和後面下垂可保護耳朵與後腦勺。在兩個地理位置較遠的地區均大量發現形制基本相同的青銅胄,可見當時青銅胄應該是商朝政府統一設計和製造的[3]。
此外,1976年陝西省城固縣蘇村出土商代青銅人臉面具,直徑11厘米,背部有兩個鈕以方便穿戴。除了用於作戰時保護面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勐認為,這個面具還有可能用於[4]:
由於在1974年的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車馬坑中發現了青銅製的甲片,證實了西周時期青銅甲已經開始應用。在膠縣出土的青銅部分分為三件,其中一件已經確認為保護前胸的青銅甲,其由織物通過青銅甲片上的小孔編綴在皮革之上。另外兩件被普遍認為是背部的護甲[5],由此可見這種甲片的形制已經是標準的札甲。
此外,1984年在陝西省長安縣斗門普渡村18號的西周墓也有一件青銅甲實物,出土時該甲共計42塊青銅甲片,每個甲片大校差不多相同,甲片背後有皮質纖維痕跡,所以應該是有皮革作內襯,甲片互不疊壓,四角有空,用皮條、絲絮或其他編織物編綴。該甲正面上緣還有兩條皮肩帶,穿時從肩部披掛到背後,交叉後在正面的兩側系束[5]。
根據1975年在北京市昌平西周墓實物來看,出土的西周銅胄為素面,沒有紋理,相比商代銅胄要簡潔許多,胄頂處有鏤空的紋理製成的頂飾,與商代一樣,西周的胄內也應該有織物或者皮革製成的內襯來防止頭部和胄體的直接接觸[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