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日本影視作品中的怪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吉拉(日語:ゴジラ Gojira */?,英語:Godzilla、/ɡɒdˈzɪlə/; [ɡoꜜ(d)ʑiɾa] (ⓘ)),為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哥吉拉系列》所登場的怪獸,是日本影史上最悠久,世界影史上公認最經典最有名的怪獸角色,更是日本流行文化中最知名的象徵之一。
哥吉拉的背景與成功多半被視為日本人對戰爭記憶,及對原子能愛恨交加的矛盾情緒的體會。在設定中,哥吉拉是一個巨大、具有破壞性的史前巨獸,在被輻射污染的海域中復活後,開始在日本本土展開破壞城市等巨大災害。[6][7][8]背後則影射著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第五福龍丸等核子試驗造成的污染,因此該生物也曾被視為核武器的隱喻。[9]
哥吉拉於1954年首次亮相,總共主演了38部電影,隨著電影系列的擴展,以及導入日本社會上的流行與話題性事物,包括包括日本對其大日本帝國歷史的忽視、自然災害和人類社會,哥吉拉在銀幕上的性格與形象也開始改變,並描繪成反英雄或捍衛人類的守護者。並與拉頓、摩斯拉譽為「東寶三大怪獸」。更成為當代日本影視文化電影、動畫、漫畫的怪獸原型,對於日本動漫作品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不僅在日本,哥吉拉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極受歡迎。
「哥吉拉」(gojira)是一個日語混成詞,由日語gorira (ゴリラ?, 意為「大猩猩」,即「哥」)和kujira (
在日本漢字中,哥吉拉被命名為「吳爾羅」(日語:呉爾羅/ごじら gojira ?),在整個系列中,它經常被用作作品中「哥吉拉」名稱詞源的背景。[11]綽號方面,最初的異名曾被稱為水爆大怪獣(すいばくだいかいじゅう),後來通常被稱為怪獸王(かいじゅうおう)。
東寶後來將怪獸的日文名稱翻譯為英語「Godzilla」用於海外發行[12][13] ,「Godzilla」一詞的首次記錄的使用,是在1955年11月20日刊登在夏威夷《論壇先驅報》上[14]。在開發《哥吉拉的逆襲》(1955年)的美國版期間,製片人保羅·施賴布曼將哥吉拉的名稱改為「Gigantis」,希望創造一個與哥吉拉有所區別的角色[15]。
臺灣方面,在1955年上映的電影譯名為《原子恐龍》,並自此後被稱為「恐龍」,自1970至1990年代期間,分別陸續有《海底鐵金剛》、《怪獸》、《克奇拉》、《大恐龍》等不同譯名,1987年出版的《恐龍圖鑑大全》中則首次採用「哥吉拉」譯名。此名稱後逐漸在其愛好者之間散播,並成為共識。[16]
哥吉拉是以二足行走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為原型的虛構生物,並在問世後成為怪獸代名詞的代表。在設計上,哥吉拉的外觀受到1950年代時對恐龍的理解,呈現垂直於地面的姿勢。在各時期的電影中,哥吉拉的確切起源有所不同,但通常被描繪成一隻巨大、兇猛的史前海洋怪獸,被核輻射喚醒並賦予力量。儘管外貌細節多年來略有變化,但整體印象一直保持一致。
該角色在系列中被視為最重要的標誌性角色,儘管不一定是主角。許多作品都將其描繪為敵對角色。曾參與千禧系列等作品的編劇三村涉將哥吉拉解釋為類似於颱風或海嘯的自然力量,認為儘管人類對哥吉拉有著深厚的情感,但當哥吉拉襲擊時,那種「無法理解」的吸引力,源自於它存在的本身便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鬥。[17]
1953年,在製片人田中友幸受到美國電影《原子怪獸》的啟發後,最初就構想製作一部以恐龍型怪獸肆虐日本的電影。在怪獸的呈現方面,特攝指導圓谷英二受到《金剛》的吸引,一度表現出使用同樣的定格動畫進行拍攝的意願,但由於預算和拍攝期間的問題,最終決定採用造型服拍攝。
受到動畫師雷·哈利豪森為《原子怪獸》創造的虛構恐龍羅德龍的啟發,哥吉拉的角色設計被構想為一種「由水棲爬蟲類進化為陸地哺乳類的巨大生物」。劇本中的描述包括「大約像丸之內大樓那麼大」、「像非洲象一樣大的耳朵」、「全身覆蓋著像鋼鐵一樣的鱗片」、「身體蠕動著爬出來」、「從全身散發出光芒,將周圍燃燒起來」[18][19],在設計階段,頭部設計最初由插畫漫畫家阿部和助負責[20][21],但由於蘑菇雲的畫作形象過於強烈,僅作為參考[22]。隨後則由美術主管渡邊明接手,參考美國雜誌《時代雜誌》的圖解,整合了禽龍、暴龍、劍龍等恐龍的形象成一種混合嵌合體,並繪製了設計圖[21]。[23]
在表皮質感的嘗試中,採用短吻鱷的靈感以瘢痕組織的形象呈現,最終採用了「有凹紋的粗糙狀」。背鰭在黏土原型階段就呈現出被水爆骨化的形象[24][20][25][19]。此外,由於故事中有「對服部鐘錶店(今和光百貨)的鐘聲感到憤怒並摧毀」的情節,因此增加了不屬於爬蟲類的耳廓[26][27]。為《屠龍風雲》負責角色設計的西川伸司曾表示:「看起來像岩石的皮膚,是哥吉拉設計中最偉大的發明,這使得無論是生物還是無生命的物體都變得模稜兩可。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28]。長尾巴和背部則有三排鋸齒狀板。在最初的電影中,這些板僅僅是為了純粹的美學目的而增加,以進一步使哥吉拉與任何其他生物或已滅絕的生物區分開來。由於設計變化和套裝的修改,哥吉拉的身體顏色根據各作品的外觀略有不同,在漫畫、卡通和電影海報中,哥吉拉有時被描繪成綠色,但在電影中使用的服裝通常是炭灰色,帶有骨白色的背板。
在電影中,哥吉拉和所有其他怪獸都使用等同於「它」的性別中立代詞[29],而在英文配音版本中,哥吉拉明確被描述為雄性。在哥吉拉的共同創作者田中友幸的著作中,他建議這個怪獸可能是雄性[30]。在1998年電影《酷斯拉》中,酷斯拉被稱為雄性,並被描繪為單性生殖[31][32]。在傳奇哥吉拉系列的電影中,哥吉拉也被稱為雄性。[33][34]
哥吉拉的陣營和動機在不同的電影中,會根據故事的主軸而改變。儘管哥吉拉並不喜歡人類,但它仍會與人類一同對抗共同的威脅。然而,它並不會特別努力保護人類的生命,並且會在一時興起時背叛其人類盟友。其攻擊的動機不是基於捕食的本能;它並不會吃人,而是以核輻射和雜食為生[35]。當被問及哥吉拉是「好還是壞」時,製片人富山省吾將其比喻為神道教中的「毀滅之神」,缺乏道德代理,無法受制於人類的善惡標準:「他將徹底毀滅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一次重生。嶄新而清新的事物得以復甦」。[36]
哥吉拉的代表性武器,是自口中噴發的「放射熱線」(也被稱為「熱線」[37]),但在1954年的首部電影中,僅稱之為「白熱光」。這是它在體內產生的核能,利用電磁力將其濃縮成類似雷射的高速彈道,然後從嘴巴中釋放成藍色或紅色的放射性光束[38]。東寶的特效部門使用了各種技術來呈現光束,從物理氣體動力火焰[39]到手繪或計算機生成的火焰。背鰭通常在發射前會亮起,但根據作品的不同,在設定和描繪也會有所差異。
哥吉拉展現了巨大的物理力量。在第一部電影中飾演哥吉拉演員的中島春雄因為具有柔道黑帶資格,利用他的專業知識編排了戰鬥場面。[40]
哥吉拉是兩棲動物:它在冬眠或遷徙時穿越地球的水圈,可以在水下呼吸[38]。在第一部電影中,山根博士將哥吉拉描述為海陸兩棲爬行動物之間的過渡形式。在片中,哥吉拉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由於其堅固的外皮和再生能力使得它對常規武器免疫,並且由於倖存核爆炸的結果,它無法被比它更弱的任何事物摧毀。並在其體內擁有一個產生電磁脈衝的器官,除了器官進行循環時的短暫時期外,基本上可使其免疫所有損傷。
在各種電影、非正典電視節目、漫畫和遊戲中描繪了哥吉拉具有額外的能力,如原子脈衝、磁力、預知、火球、將電磁能轉換為高溫身體、將流失的血液轉換為臨時的觸手肢、電擊咬、超常速度、從眼睛發射的雷射光束,甚至飛行等一系列技能。
哥吉拉擁有獨特的雙音節咆哮聲(在一些漫畫中被記錄為「Skreeeonk!」)[41][42],這是由作曲家伊福部昭創造的,連同腳步聲由音效設計師三繩一郎編輯處理,他通過將塗有松脂油的樹脂手套沿著低音提琴的弦摩擦,然後減慢播放速度來產生這種聲音。在《哥吉拉的逆襲》(1955年)的美國版本中,哥吉拉的咆哮聲主要被安基拉斯的咆哮聲替代[15]。
從1984年《哥吉拉》到《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中,哥吉拉的咆哮聲比之前的電影更加深沉和威脅,儘管該變化在《哥吉拉vs摩斯拉》(1992年)之後被還原[43]。在2014年美國電影中,音效編輯伊桑·范·德林和埃里克·亞達爾拒絕透露用於哥吉拉咆哮聲的來源[44]。亞達爾將咆哮聲的兩個音節描述為代表兩種不同情感反應,第一個表示憤怒,第二個傳達角色的靈魂。[45]
哥吉拉的大小不同的電影和場景中會有所改變,這主要是出於藝術許可的需要[36]。迷你場景和服裝通常以1⁄25至1⁄50的比例建造e[46],以每秒240幀的速度拍攝,以創造出巨大的大小錯覺[47]。在原始的1954年電影中,哥吉拉的身高被設定為50公尺(164英尺),這是為了使哥吉拉能夠剛好越過當時東京最高的建築物[2]。然而到了1956年的美國版本中,哥吉拉的身高被估計高達121.9公尺(400英尺),因為製片人約瑟夫·E·萊文覺得50公尺聽起來不夠「強大」。[48]
隨著系列的發展,東寶重新調整角色的大小,最終使哥吉拉的高度達到100公尺(328英尺)[49]。這樣的調整旨在不讓哥吉拉在城市天際線中顯得微不足道,特別是在面對新的、更大的建築物時,例如在電影《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1991年)中哥吉拉摧毀高243米(797英尺)的東京都廳舍。在附帶的角色簡介中,還會描述哥吉拉的重量估計於20,000到60,000公噸(22,050到66,140短噸)之間。[50]
在傳奇影業的《哥吉拉》中,哥吉拉的身高被確定為108.2公尺(355英尺),重量為90,000短噸(81,650公噸),使其成為當時最大的電影版本[51]。導演加雷斯·愛德華希望哥吉拉「足夠大」,以至於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但「不要太大,以至於他無法被遮擋」[52]。在《正宗哥吉拉》(2016年)中,哥吉拉的身高更超越了2014年的版本,達到了118.5公尺(389英尺)[53][54]在《哥吉拉三部曲》中,哥吉拉的高度進一步增加至300公尺(984 英尺),《哥吉拉 II 怪獸之王》(2019年)和《哥吉拉大戰金剛》(2021年)中,傳奇哥吉拉的身高進一步增加,達到了119.8公尺(393英尺)[55][56]。
哥吉拉的外觀在電影中通常由穿著生物套裝戲服的演員呈現,儘管在一些作品中,哥吉拉也以機器人偶、定格動畫和電腦合成影像的形式出現。[57][58]
第一套哥吉拉套裝的重量超過100公斤(220磅),包括一個由細線和竹子構成的體腔,使用雞絲網進行支撐,外覆布料和墊子,然後塗上乳膠。背部則採以小鉤子固定在一起,儘管後來的套裝則改為使用拉鍊[59]。在1984年之前,大多數的哥吉拉戲裝都是從頭開始製作的,因此每部電影中都會有輕微的設計變化[60]。在1962年到1975年間,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是減少哥吉拉的腳趾數量,並去掉了角色的外耳和突出的獠牙,這些特徵稍後在《哥吉拉》(1984年)以後的哥吉拉設計中重新納入[61]。並自從《哥吉拉vs碧奧蘭蒂》(1989年)延續《恐龍帝國》(1995年),其中最一致的哥吉拉設計,是賦予戲裝形似貓般的臉和雙排牙齒[62]。
然而,戲服的重量、通風不足和視野受限等問題,成為飾演哥吉拉的套裝演員在表演中所面臨的挑戰。中島春雄是歷史中第一位飾演哥吉拉的演員,在當初製作1954年的哥吉拉戲服所使用的材料(橡膠、塑料、棉和乳膠)時,由於這些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變得罕見。導致戲服的重量達到100公斤,需要兩人協助中島穿上。當首次穿上時,中島汗流如雨,短短幾秒內他的襯衫就被汗水浸透[63]。在1984年至1995年期間飾演哥吉拉的薩摩劍八郎表示,由於引入動畫裝置,新一代的哥吉拉戲服比前作更加沉重,且更容易讓演員感受到高溫。[64]薩摩本人在扮演期間遇到多項健康問題,包括缺氧、溺水感、腦震盪、電擊,以及因戲服鋼絲加固穿破橡膠而導致腿部劃傷[65]。通風問題在1994年的《哥吉拉vs太空哥吉拉》中得到部分解決,這是首次使用含有空氣管道的戲服,允許演員在表演中持久度更高。[66]
在1984年《哥吉拉》中,為了拍攝近景的怪獸頭部,引入了一個高16英尺的機器哥吉拉(サイボットゴジラ)。機械哥吉拉由液壓驅動的機械內骨架組成,外覆尿素膠皮膚,包含3000個計算機操作的零件,使其能夠傾斜頭部、移動嘴唇和手臂。[67][68][69]
在《酷斯拉》(1998年)中,特效藝術家派屈克·塔托普洛斯被指示重新設計哥吉拉,使其成為一個極其快速的動物[70]。原計劃將使用人類的動作捕捉表演來生成哥吉拉的動作,但被認為太過像戴著戲服的人而作罷[71]。因此塔托普洛斯重新構想了哥吉拉的形象,使其成為一個瘦削、數足型的似鬣蜥生物,背部和尾巴與地面平行,透過CG動畫呈現[72]。在一些場景中,演員將穿上戲服進行演出,這些戲服與東寶電影中使用的相似,演員的頭位於怪獸的頸部區域,通過動畫裝置控制面部表情。但由於生物的水平姿勢,特技演員必須穿著金屬腿延伸器,使其能夠站在離地面兩米(六英尺)的地方雙腳向前彎曲。特效團隊還為特寫場景製作了1/6比例的動畫哥吉拉,其大小超過了《侏羅紀公園》中史丹·溫斯頓製作的暴龍[73]。酷斯拉的戲服場景由庫特·卡利(Kurt Carley)飾演[74]。
在2014年《哥吉拉》中,哥吉拉完全通過CG動畫呈現。該版本的哥吉拉設計旨忠於原始系列,特效團隊努力使怪獸呈現更動態感,避免讓它看起來像是穿著大橡膠戲服的人[75]。為了創建CG版本的哥吉拉,特效工作室移動圖像特效公司研究了多種動物,包括熊、科莫多龍、蜥蜴、獅子和狼,以幫助視覺效果藝術家設計哥吉拉的身體結構,包括基礎骨骼、脂肪和肌肉結構,以及鱗片的厚度和質感[76]。哥吉拉的動作透過動作捕捉表演呈現,TJ·史托姆通過在綠幕前戴著感應器,以對哥吉拉進行動作捕捉。他在《哥吉拉:怪獸之王》中再次飾演哥吉拉的角色。
之後,哥吉拉肅清了包括人類和怪獸在內的所有反抗勢力,成為了地球的支配者。在之後的兩萬年裏,地球上的一切都只隨著它的存在而演化,達到「逆生態環境發展」,只有順應哥吉拉的生物才能存在。其姿態被設計者描述爲「在其建造的獨特環境中央屹立不倒的世界之樹」。
劇中的投影有多重階段,終極型時的外觀是初代哥吉拉的延伸,恐龍般的前瞻骨架顯得格外突出,具有多重牙齒、一對特別突出的獠牙(犬齒)與暴露神經的背棘,還能依靠散發高熱不斷變換型態,雙腿十分粗壯,皮膚褶皺似盔甲,白色的背鰭斜向上延伸,長有類似鱷魚和海龜的鰭狀突起。放射熱線為使用帶有光之圓圈型結界固定的噴射熱線,一瞬間將東京化為火海,利用製造紅塵的能力在東京製造了一個獨立的生態圈,擁有足以承受自衛隊猛烈攻擊卻仍毫髮無傷的強韌外皮。雖是最終型態,但依本身的特殊情況還能夠再度進化,是個謎一般的恐龍型怪獸,在圖片『古史羅之圖』中對應『古史羅』,疑似劇中天災-紅塵的製造者,來自其他高次元的怪獸。
由於在日本(甚至世界)的高知名度,哥吉拉在許多非系列電影以外的影視作品中,有著許多商業或趣味考量的登場記錄,在日本有名的日文國語辭典《廣辭苑》中,哥吉拉是唯一被列入辭典中的怪獸角色。 2004年11月29日,哥吉拉入選好萊塢名人堂。並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擁有屬於自己的獎章,為繼米老鼠和唐老鴨後,第三位入選名人堂的虛構角色。不僅是作為怪獸,也是第一個入選好萊塢的日本電影角色。[78]
2016年,哥吉拉曾獲得第29屆東京國際影展的ARIGATŌ賞[79]。2018年,NASA與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研究小組公布21個新伽瑪射線星座,其中一個為「哥吉拉座」[80][81]。此外在2015年4月,東京都新宿區任命哥吉拉為特別居民和官方旅遊大使,以鼓勵在地旅遊業的發展,並在位於新宿的新宿東寶大廈揭幕巨大的哥吉拉半身像。[82][83]
哥吉拉系列電影的製作者東寶公司,曾讓哥吉拉在該公司1973年拍攝的巨大英雄影集《流星超人ZONE》(流星人間ゾーン )中,以正義怪獸的身分登場,並協助主角流星超人對抗同樣出現在哥吉拉電影中的蓋剛、王者基多拉等怪獸。在全劇26集的內容中哥吉拉總計登場五集,片中所使用的哥吉拉戲服為該年系列電影《哥吉拉對梅佳洛》中的款式。
1997年10月到1998年9月間,東寶製做了一套每集五分鐘,共256集的帶狀迷你影集「哥吉拉島(ゴジラアイランド )」,故事以虛構未來世界中居住於保育地海島的哥吉拉與怪獸保育機構「Gガード」一同對抗宇宙惡徒為主,本片中的怪獸登場與對戰場景大量的使用市售玩具搭配電腦合成畫面拍攝,為一主要特徵,雖然因此遭到了「露骨的玩具廣告」的批評,但也意外的讓東寶歷年所創造的特攝怪獸與英雄,在本作中幾乎都有登場與同台的夢幻演出。
同樣由東寶製作,2007年上映的電影《ALWAYS再續幸福的三丁目》的開場,由電腦動畫製作的哥吉拉也驚鴻一瞥地出現在主角茶川的幻想中,大肆破壞了與它初登銀幕年代相當的東京。
在圓谷製作於1966年製作的特攝影集《超人力霸王》第10話《謎之恐龍基地》(謎の恐竜基地)中,初代超人力霸王的當集對戰怪獸「襟巻恐龍吉拉斯」(えりまき恐竜ジラース),其實是用庫存的哥吉拉戲服改裝的,除了頭部皮膚的顏色與頸部的大襟卷之外,這隻怪獸的外形與設定數據與哥吉拉完全相同(甚至連必殺技都是完全相同的放射熱線),更加刻意且趣味的是,超人力霸王在片中的打鬥高潮中甚至將吉拉斯的襟卷「扯」了下來。因此,該集超人力霸王上演了短暫的、有實無名的特攝英雄跨作品夢幻對決。[84][85][86][87][88]
本影集中登場的哥吉拉是由兩部不同的哥吉拉電影中所用的戲服組合而成,圓谷英二素留有許多將過去電影使用道具再利用的逸事。
除了1997年與傳奇怪獸宇宙的正式授權電影外,美國電影偶爾會在電影中開玩笑或致敬式的讓哥吉拉以某種形式出現:
東寶有推出兩套以Q版造型的哥吉拉短篇動畫,由於定位兒童向刪去核能問題,牠們都只可噴火。
第一套系列是1994年至1996年的幼兒教育OVA錄影帶「Godzilland (ゴジランド)」(注意不要上述的ゴジラアイランド混淆),主要教授數數、加法、減法與平假名。摩斯拉在這動畫扮演保姆的角色,除了經典怪獸外,在加法與減法兩章更加入原創雌性怪獸「歌芝蓮(ゴジリン)」,是一隻膚色粉紅色、心型背鰭的小可愛。
第二套系列是在2020年Youtube官方頻道上傳的「我回來了!小哥吉拉 (ただいま!ちびゴジラ)」Flash卡通泡麵番,小哥吉拉猶如寵物怪獸待在家中,主要圍繞牠與上班族主人「Satomi(さとみ)」的日常趣事。美國曾先後製作過兩部冠以「Godzilla」之名的電視動畫。美國1978年曾推推出一部26集的美式動畫「Godzilla」,故事風格為哥吉拉(酷斯拉)在扮演友善、正義的怪獸,在協助探險家四處探險的同時對抗各路原創反派怪獸的單元劇。本片哥吉拉的設定與日本原版存有差異:身高400英呎、重600噸、膚色綠色、口中所吐的為單純的火燄,並且未延用日本原版的叫聲。此外,片中還原創了一隻長有飛鼠飛膜,名為「哥蘇奇(Godzooky)」的小型怪獸作為哥吉拉的搭檔與甘草人物。
1999年至2000年,福斯電視網也製作、撥出了以1998年美國版酷斯拉電影為基礎的動畫系列「Godzilla: The Series」,故事延續暸電影版的結尾,新的酷斯拉從殘存未摧毀的蛋中孵化,但卻因為卵生動物常見的認母本能將電影的主角尼克博士視為父母,因而展開保護新酷斯拉的尼克與軍方衝突、酷斯拉也與各方陸續出現的巨大生物不斷展開戰鬥的故事。動畫系列共2季40集,酷斯拉的造型大體與美國電影版相同,但增加了類似日本的哥吉拉口吐熱線的攻擊方式(美國電影中酷斯拉取消了口吐熱線的設定,被一致認為是電影最大的敗筆之一)。
20世紀90年代初的NIKE球鞋廣告中,哥吉拉曾與NBA球星「惡漢」巴克利進行了一場身高50公尺級的街頭鬥牛。日本已故知名諧星志村健的早期搞笑節目中,也偶爾會在一些荒誕的橋段中出現哥吉拉(比如流氓找到手持木刀、穿不良少年裝的哥吉拉擔任打手)。2007年動畫電影《茉莉人生》,當中間接提及哥吉拉曾經在伊朗上映,雖然片中瑪贊的婆婆對該片極度不滿。
由於東寶在70年代中期曾美國漫威漫畫公司進行跨國合作,因此漫威在1977至1979年推出了獲得授權的美版哥吉拉漫畫《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共24集。漫畫以侵襲美國的哥吉拉與漫威旗下的超級英雄與罪犯們展開的戰鬥為最大賣點,系列漫畫並創造了巨大的武士造型機器人Red Ronin、類人猿型的怪獸Yetrigar等原創性質的角色與哥吉拉對戰。
此外,日本的影視與漫畫中,也常會有影射哥吉拉的怪獸或怪獸電影出現,如推理漫畫《名偵探柯南》中,就常提及以哥吉拉爲原型的怪獸電影《怪獸哥梅拉》(怪獣ゴメラ)系列,其漫畫第13卷封面上《怪獸哥梅拉的悲劇》(怪獣ゴメラの悲劇)的海報也類似《恐龍帝國》中的一場方面。漫畫家鳥山明的成名作《怪博士與機器娃娃》裡,三頭身滑稽造型的哥吉拉與系列電影怪獸也時常以背景、路人或主角阿拉蕾、加拉的朋友方式出現;但由於版權因素,這些畫面在日後發行的完全版單行本中修剪了一部份。
2005年的動畫電影《蠟筆小新:風起雲湧!不理不理3分鐘大進攻》裡,未來人附身的玩具光屁屁恐龍,曾屢次出現在蠟筆小新的各個長短篇的玩具中(曝光程度僅次於動感超人與康打姆機器人),外型明顯效仿哥吉拉並將尾巴改成光屁股。
2019年的動畫電影《劇場版新幹線戰士:來自未來的神速ALFA-Xㄒ裡,一隻全身被冰雪包覆、高度118.5公尺、造型類似哥吉拉的巨大怪物體出現在北海道,被命名為「雪之哥吉拉」(ユキノゴジラ)。熱線顏色為黃色、藍色。另外,海洋守護者協會的其中一艘反捕鯨船潛艇MV Brigitte Bardot,是以哥吉拉的英文名Godzilla命名為Gojira---哥吉拉號。在2019年的電影《城市獵人劇場版-新宿PRIVATE EYES》開場的一場汽車追逐戰中,曾出現了新宿的新宿東寶大廈上的哥吉拉半身像。
日本籍職棒球員松井秀喜,於日本職棒時期就有了「哥吉拉」的外號。[89]另一個外號有「哥吉拉」的日本職棒球員,則是廣島錦鯉隊的「紅哥吉拉」島重宣(球衣的背號55,與當初松井秀喜於日本讀賣巨人隊時使用的背號相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松井秀喜也曾於哥吉拉電影的系列作品「酷斯拉大戰機械酷斯拉」(ゴジラ×メカゴジラ )片中於兩段畫面客串出場,飾演自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