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彈道飛彈條約》,也稱為《反導條約》或《反導機制》,是美國和蘇聯關於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的軍備控制條約。條約目的是減少更多的核武以保持威懾力。根據該條約,各方僅擁有兩個反導體系,每個體系僅限100枚反彈道飛彈。[1]
條約於1972年簽署,在接下來的30年裡一直有效。1997年蘇聯解體五年後,四個前蘇聯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繼承前蘇聯的條約,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國承擔所有權利和義務。美國以核訛詐風險為由,於2002年6月單方面退出該條約,導致條約終止。[2]
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國和蘇聯一直在開發能夠擊落洲際彈道飛彈(ICBM)的飛彈系統。美國認為本國的防禦會減少全面核戰爭造成的損失,於是加拿大和美國聯合成立了北美空防司令部(現稱北美空天防禦司令部)。
到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對奈基-宙斯飛彈的研究已經發展到可以用作反導系統的基礎。一種名為春季飛彈的研製工作已經開始,為反導系統本身提供防禦。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兩個系統都顯示出足夠的前景,可以開始為「哨兵」有限反導系統開發基地的選擇。1967年,美國宣布哨兵本身將縮減為更小、更便宜的保障計劃項目。蘇聯的軍事理論要求發展自己的反導系統,並恢復與美國的戰略平衡。蘇聯通過A-35反導系統的作戰部署實現平衡,至今仍在使用。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的發展使單個洲際彈道飛彈一次可以發射多達十個子彈頭。反導防禦系統可能會被大量的子彈頭突防。對系統進行升級以對抗額外的彈頭在經濟上不可行:防守方至少需要對每枚來襲彈頭使用一枚飛彈,而攻擊者可以以合理的成本在一枚飛彈上放置10枚彈頭。為了進一步突防反導系統,蘇聯MIRV飛彈配備了誘餌彈,R-36洲際彈道飛彈可攜帶多達40枚子彈頭。誘餌彈也可以被鎖定,實際上需要與超過五倍的目標交戰,使防禦更加被削弱。[3]
1967年,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談判期間,美國在葛拉斯堡羅峰會上首次提出反彈道飛彈條約。麥克納馬拉認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可能引發軍備競賽,也可能引發對部署防禦系統的國家的首次打擊。柯西金駁斥了這一理論,雙方試圖減少核武數量。根據關於美國反導系統的建議,戰略武器限制談判於1969年11月開始。1972年,雙方達成了一項限制戰略防禦系統的協議,允許在首都和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部署飛彈防禦系統。
1972年5月26日,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首腦會議期間簽署了該條約,1972年8月3日獲得美國參議院批准。
1974年的議定書將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場地數量減少到每個締約方一個,主要是因為美蘇都沒有開發第二個場地。地點是蘇聯莫斯科和美國北達科他州保障綜合體。[4]
條約僅限制了能夠防禦「戰略彈道飛彈」的反導飛彈,而沒有試圖定義「戰略」。洲際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飛彈都具有「戰略性」,兩國都不打算停止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一旦最強大的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夠擊落潛射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比洲際彈道飛彈速度慢),這個話題就會變得有爭議,但雙方仍在繼續發展反戰術彈道飛彈系統。[5]
1983年3月23日,隆納·雷根宣布了《星球大戰計劃》,這是一項彈道飛彈防禦研究計劃,他聲稱這將「符合我們在《反彈道飛彈條約》下的義務」。里根對「邪惡帝國」的相互保證毀滅能力持謹慎態度,並希望擺脫相互確保毀滅的傳統界限。該項目對尤里·安德羅波夫的和平提議是一個打擊。安德羅波夫說:「現在是美國停止考慮選擇的時候了,以尋求發動核戰爭的最佳方式,以期贏得戰爭,這樣做不僅是不負責任的,更是瘋狂的」。[6]
即使遭受反對,里根也明確表示,星球大戰計劃(SDI)不會被用作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將努力建立該系統。蘇聯感到震驚,因為美國可能已經能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在《核困境》一書中,貝克曼聲稱,蘇聯外交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終止SDI。他表示,美國的突然襲擊將摧毀蘇聯的大部分洲際彈道飛彈艦隊,使SDI能夠擊敗蘇聯的「拙劣」報復性反應。蘇聯不能忽視里根的新努力;因此,他們當時的政策是與美國人進行談判。但1987年蘇聯撤回了反對意見,認為SDI不構成威脅,在科學上「永遠不會奏效」。[7][8]
SDI繼續進行,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里根總統任期結束後,SDI研究被削減,1995年,總統聯合聲明重申「可以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不會對另一方的戰略核力量構成現實威脅,也不會進行測試……這種能力。」並在1997年得到了重新證實。
條約禁止「國家飛彈防禦系統」(NMD),但一些人將其解釋允許「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這是因為條約第二條將「反導系統」定義為「反戰略飛彈」,通常為具有「洲際能力」的飛彈。因此,TMD的支持者稱,條約並不禁止防禦戰區彈道飛彈。美國已經開發並使用了這種系統,包括海灣戰爭期間使用的愛國者飛彈。[9]
TMD系統也能對抗戰略彈道飛彈,而不僅僅是戰區彈道飛彈。柯林頓政府於1993年開始與俄羅斯談判以修改該條約。經過多次討論,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和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於1997年9月9日簽署了條約的附錄。根據這些新協議,條約允許飛彈防禦系統的速度高達5公里/秒。[10]
俄羅斯議會於2000年5月4日批准了1997年的協議。然而,鷹派反共分子傑西·亞歷山大·赫爾姆斯為首的一些共和黨參議員在美國參議院反對該法案。因此,柯林頓從未向國會提交該協議,擔心赫爾姆斯會拖延批准或徹底擊敗該協議。
蘇聯解體後,美國國務院認為條約仍然有效。俄羅斯於1992年1月被確認為蘇聯的繼承國。[11]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在1993年10月的反導審查會議上被視為繼承國,哈薩克斯坦不久後被添加為繼承國。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定期參加常設協商委員會的反導條約會議。1997年起草了一份諒解備忘錄,為條約的目的,將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確立為蘇聯的繼承國。美國只考慮將義務擴大到這些國家,而不是所有國家,因為只有這些國家擁有大量的反導系統。由於《反彈道飛彈條約》只允許部署一個反導系統,美國國務院認為,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之間只允許集體部署一個反彈道飛彈系統。[12][13]
關於蘇聯解體後條約是否仍然有效在美國存在爭議。蘇聯解體一個月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總統確認了《反彈道飛彈條約》,並將俄羅斯視為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也接受了條約。比爾·柯林頓總統將確認該條約的有效性,喬治·沃克·布什總統也確認條約有效。然而,一些美國人(主要是保守的共和黨人)認為條約沒有生效,因為蘇聯沒有繼承國。這被認為是不一致的,因為俄羅斯確實繼承了蘇聯的義務(包括其聯合國安理會席位、債務、不擴散協議等)。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小羅伯特·詹姆斯·伍爾西認為,為了使該條約繼續有效,美國和俄羅斯都必須接受該條約,而柯林頓總統在沒有國會批准的情況下不能接受該條約。
2001年12月13日,喬治·沃克·布什通知俄羅斯,美國根據終止條約前需提前六個月通知的條款單方面退出條約,是美國首次退出一項主要的國際條約,也促成了美國飛彈防禦署的成立。[14]
退約的支持者稱,為了測試和建立有限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以保護美國免受流氓國家的核訛詐,退約是必要的。退約也引起了許多國內外批評人士的關注,他們表示飛彈防禦系統會使美國遭受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反導條約談判代表約翰·萊茵蘭德預測,退出將是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致命打擊」,並將導致「一個對核擴散沒有有效法律約束的世界」。前美國國防部長威廉·佩里也批評美國撤軍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決定。[15]
新當選的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對美國退約做出了回應,下令加強俄羅斯的核能力,旨在制衡美國,但他指出,美國退約不會立即形成威脅。[16]
俄羅斯和美國於2002年5月24日在莫斯科簽署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該條約要求削減已部署的戰略核彈頭,但實際上並沒有要求削減核彈頭的總庫存,也沒有任何執行機制。
2002年6月13日,美國退出反導條約(6個月前發出通知)。第二天,俄羅斯作出回應,宣布將不再遵守尚未生效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2017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說服俄羅斯接受美國退約時,比爾·柯林頓和喬治·W·布什都試圖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指出伊朗存在的核威脅。[17]
2018年3月1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聯邦議會發表講話,宣布開發一系列技術先進的「超級武器」,以回應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18][19][20]川普政府的一位匿名官員稱他的言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誇的謊言」。[21]他說,美國的決定促使俄羅斯政府下令提高俄羅斯的核能力,以制衡美國的核能力。[22]
2021年,普京將美國退約列為對西方的不滿原因之一:「我們多年來一直試圖與西方合作,但這種夥伴關係沒有被接受,也沒有生效」,他稱之為美國在冷戰後的一大罪惡。[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