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腎上腺素[2][3][4](INN:norepinephrine,BAN:noradrenaline)又稱去甲腎上腺素,簡稱去甲腎[5][6]、正腎[7],是一種兒茶酚胺類生物活性物質,由交感節後神經元、腦內腎上腺能神經元及腎上腺髓質合成和分泌,作為中樞和外周的神經傳導物質,也作為激素。循環血液中的正腎上腺素主要來自腎上腺髓質。
正腎上腺素的學名為 1-(3,4-二羥苯基)-2-胺基乙醇,其結構是腎上腺素去掉 N-甲基,在化學結構上屬於兒茶酚胺。去甲腎具有腎上腺素的生物活性,但其作用不如腎上腺素顯著;主要興奮α受體,對β受體作用弱,可使小動脈、小靜脈收縮,外周阻力增高,血壓上升。正腎上腺素可由多巴胺經β-羥化生成,本身則可經N-甲基轉移酶作用轉變為腎上腺素。
性質
其重酒石酸鹽為白色無臭結晶性粉末,味苦。見光或遇空氣易變質。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難溶於乙醚、氯仿。比旋光度 (C = 1.6,水)。
化學合成
鄰苯二酚與氯乙酸和三氯氧磷共熱生成3,4-二羥基氯乙醯苯,用氨的醇溶液氨解生成相應的胺,最後鈀碳催化下羰基加氫,即得外消旋正腎上腺素。[8]
生物合成
酪胺酸在酪胺酸羥化酶催化下發生羥基化得到二羥基苯丙胺酸(L-DOPA)。二羥基苯丙胺酸在磷酸吡哆醛和DOPA脫羧酶作用下脫羧生成多巴胺。最後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羥化酶和輔因子抗壞血酸存在下,發生羥基化,得到正腎上腺素。
用途
正腎上腺素是一種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有收縮血管、升高血壓的作用。藥用的是人工合成的左旋體,常用其重酒石酸鹽。正腎上腺素在微酸性溶液中較穩定。注射劑含穩定劑,故可保存。
正腎上腺素可用於心源性休克治療[9][10][11]、嗜鉻細胞瘤切除以後、早期神經源性休克或藥物中毒時的低血壓[12]。
作用機制
正腎上腺素可與α和β兩類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與腎上腺素相比,正腎上腺素主要與α受體(包括α1和α2)結合,但對α受體的激動作用略弱,對β1受體的激動作用較弱,對β2受體基本無作用。
靜脈注射正腎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尤其是小動脈和小靜脈收縮,使動脈血壓升高。而血壓升高又可使壓力感受性反射活動增強,其對心臟的效應超過正腎上腺素對心臟的直接效應,故引起心率減慢。[13] 又由於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使得外周阻力增高,增加了血液射血的阻力,因此心排出量無明顯增加,有時反而有所下降。[12]
體內過程
正腎上腺素用於黏膜表面、皮下或肌肉注射時因劇烈的局部血管收縮,吸收很少。口服在腸道內被鹼性的腸液破壞,經腸道和肝臟時又通過結合和氧化而被破壞故無效。所以本藥主要通過靜脈注射給藥。進入體內的外源性正腎上腺素很快從血中消失,被正腎上腺素能神經攝取,從而進入心臟以及腎上腺髓質等。它進一步被肝臟和其他組織的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OMT)、單胺氧化酶(MAO)和苯乙醇胺-N-甲基轉移酶(PNMT)代謝為去甲變腎上腺素、3,4-二羥基扁桃酸、3-甲氧基-4-羥基扁桃酸(VMA)、3-甲氧基-4-羥基苯基乙二醇(MOPEG)和腎上腺素等產物而失活。靜脈注射或滴註標記的正腎上腺素96小時後,尿中NA及代謝物所占的百分率為:原形4~16%,結合的NA 8%,VMA 32%,結合的去甲變腎上腺素18%。[12]
相關條目
參考
外部連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