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喙鸚鵡屬學名Rhynchopsitta,中國大陸作厚嘴鸚哥屬),亦作厚嘴鸚鵡屬,是一個鸚形目新世界鸚鵡科下的一個。其下現存有兩個物種,分別為粗喙鸚鵡暗紫額粗喙鸚鵡,與及一個在墨西哥發現屬於晚更新世滅絕的物種。粗喙鸚鵡與暗紫額粗喙鸚鵡最初被認為是同一物種,在墨西哥北部已變得很稀有。以往牠們甚至分佈至美國西南部,但重新引入的措施目前卻未能成功。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粗喙鸚鵡屬
化石時期:晚更新世至0
更新世晚期-至今
Thumb
粗喙鸚鵡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鸚形目 Psittaciformes
科: 新世界鸚鵡科 Psittacidae
亞科: 新熱帶鸚鵡亞科 Arinae
族: 金剛鸚鵡族 Arini
屬: 粗喙鸚鵡屬 Rhynchopsitta
Bonaparte, 1854
模式種
Macrocercus pachyrhynchus[1]
粗喙鸚鵡
Swainson英語William John Swainson, 1827
  • 粗喙鸚鵡 R. pachyrhyncha
  • 暗紫額粗喙鸚鵡 R. terrisi
  • R. phillipsi
Close

特徵

粗喙鸚鵡屬的兩個物種的外觀相似,主要分別在於其大小及顏色的鮮艷度。兩者都是綠色的,前額、前冠、眉上、翼上及大腿都有紅色或栗色斑紋。牠們的眼圈是黃色的,腳及喙都是深灰色至黑色。雛鳥的喙較淡色,會從基部漸變成灰色[2],眼圈白色,紅眉,但眼圈上沒有深紅間。暗紫額粗喙鸚鵡主要呈暗綠色,頭上在40-45公分處有褐栗色的斑紋;厚嘴鸚鵡的則在約38公分處有較鮮艷的顏色。[3][4][5]

分類

粗喙鸚鵡屬是由夏爾·呂西安·波拿巴(Charles Lucien Bonaparte)所描述,並以古希臘文的「喙」及「鸚鵡」來命名。其下兩個物種曾被認為是同一物種[5],但後來分開為獨立的物種。[6]

  • 粗喙鸚鵡屬(Rhynchopsitta
    • 粗喙鸚鵡R. pachyrhyncha
    • 暗紫額粗喙鸚鵡R. terrisi
    • R. phillipsi:已滅絕

R. phillipsi是一種較大型的史前粗喙鸚鵡屬,其化石是於墨西哥新萊昂州發於,可追溯至更新世晚期。[7]牠並非現存種的祖先,因為在發現R. phillipsi時,也發現了粗喙鸚鵡及暗紫額粗喙鸚鵡的骨頭R. phillipsi有很獨特的喙,可能與暗紫額粗喙鸚鵡在東馬德雷山同域物種[8]牠們的喙可能是適合用來吃松屬,但松屬卻於第四紀冰期氣候轉變而消失,導致牠們的滅亡。

生態

粗喙鸚鵡屬分佈在墨西哥東馬德雷山海拔1500-3000公尺分散的森林中。[5][9][10]牠們會有季節性的遷徙[5][10],一般在北部繁殖,南部過冬。[3][4][11]粗喙鸚鵡會在樹穴內築巢[3][9],而暗紫額粗喙鸚鵡則會在山崖築巢。[4][9]牠們會成大群一起在夜間休息,日間以小群覓食。[5]牠們主要吃松屬種子,可以很有系統的由底至頂剝開毬果[5][10]牠們也會吃其他種子、軟質食物,如果實樹皮花蜜、菜蔬及昆蟲[5][10]

保育狀況

粗喙鸚鵡屬下的粗喙鸚鵡暗紫額粗喙鸚鵡分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易危。牠們的數量因棲息地的破壞而大幅減少,現只限於墨西哥北部山區的細小地方。[12][13]牠們的分佈地以往達至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現正有飼養及繁殖牠們的計劃。[11][13]於1980年代及1990年代嘗試將牠們重新引入到亞利桑那州卻失敗,因為牠們學懂逃避人類及天敵[14],新計劃有包括使用在野外捕捉的個體。[1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