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試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盧卡斯試劑(英語:Lucas' reagent)是無水氯化鋅溶於高濃度鹽酸所配製成的一種溶液。這種溶液被用於鑑別區分低分子量的醇。反應中氯會取代短鏈醇中的羥基,生成不溶於水的氯代烷,呈現沉澱[1]。自從1930年被霍華德·盧卡斯報導以來,這個測試方法已經成為標準的鑑別方法[2]。近年來這一方法已經被各種光譜和色譜分析方法所取代。
盧卡斯測試基於一級醇、二級醇和三級醇和氯化氫反應速率的不同[3]
等物質的量的ZnCl2 和鹽酸組成了盧卡斯試劑,在鹽酸的作用下,醇中的羥基發生質子化,脫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正離子,碳正離子和氯離子結合生成氯代烷。反應的快慢和醇對應的碳正離子穩定性有關,由於烴基的推電子性,叔碳正離子最穩定,容易生成,而伯碳正離子最不穩定,難以生成,所以可以通過反應的快慢判斷低級醇的結構[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