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皮查-狄拉克效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皮查-狄拉克效應(英語:Kapitsa–Dirac effect,簡稱KDE)是一種量子現象,即擁有良好空間相干性的粒子束(一般情況下為電子束)通過光場駐波時發生衍射,它是受激康普頓散射的一種特殊情況。[1] [2]該效應由保羅·狄拉克與彼得·列昂尼多維奇·卡皮察於1933年首次提出。[3]
KDE可以通過德布羅意1924年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得到解釋。因為粒子具有波的性質,粒子束會被以駐波形式存在的電磁場的空間周期性結構所散射,散射波又會與自身發生干涉(粒子束強度隨空間位置而變,就像一般的光學衍射一樣,產生極大與極小峰)。
實驗上觀測KDE要求高度相干光束,這在雷射發明前是不可能實現的。2001年進行的實驗證明了所猜想的衍射峰。[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