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意大利指挥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爾羅·馬里亞·朱里尼(義大利語:Carlo Maria Giulini,義大利語發音:[ˈkarlo maˈriːa dʒuˈliː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5日),義大利指揮家。
朱里尼的音樂啟蒙始於小提琴,16歲時他進入義大利頂尖的聖西西里亞國家音樂院就讀,此時他則專注於中提琴演奏與指揮的學習。在一次徵選後,朱里尼進入聖西西里亞音樂院管弦樂團,擔任中提琴演奏員。兩年後,他贏得了指揮比賽,但二戰影響了他(以及當代所有音樂家們)的事業規劃。戰後,朱里尼受邀指揮奧古斯特歐管弦樂團(Augusteo Orchestra,是為聖西西里亞管絃樂團的前身)[1],打開了他的事業能見度。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愛樂管弦樂團以及維也納愛樂皆對朱里尼遞出邀約。
1998年,朱里尼宣布退休,結束其54年的指揮生涯。2005年6月14日,朱里尼於布雷西亞逝世。
卡爾羅·馬里亞·朱里尼出生於巴列塔,在博爾扎諾成長[a]。5歲起,他開始學習小提琴演奏,並很快地展現了天賦。1928年,著名小提琴家雷米·普林茨皮(Remy Principe)在博爾扎諾舉行獨奏會,抽出時間面試了朱里尼,驚艷於他的能力,旋即邀請朱里尼前往羅馬進修。1930年,16歲的朱里尼前往羅馬的聖西西里亞國家音樂院就讀,在普林茨皮門下修習中提琴演奏,另外也跟隨布斯底尼(Alessandro Bustini)學習作曲,從莫里納利學習指揮[2]。18歲時,為了貼補家用,朱里尼面試了聖西西里亞音樂院管弦樂團的演奏員職位,並成功獲得錄取[b][3]。擔任演奏員期間,朱里尼陸續在華爾特、福特文格勒、理查·史特勞斯、德·薩巴塔、萊納、皮埃爾·蒙特、斯特拉汶斯基、克倫佩勒等著名指揮家麾下演奏[c]。
1940年,朱里尼贏得了一項指揮比賽,該項賽事原本附帶了指揮邀約,卻因為世界大戰爆發而無法實現。朱里尼被義大利軍隊徵召入伍,成為少尉,並被派往克羅埃西亞戰場[d]。1943年9月,義大利與盟軍簽訂停戰協定,但納粹占領軍拒絕放棄羅馬,朱利尼的指揮官下令部隊與納粹作戰。朱里尼選擇和妻子、兩名友人,以及一個猶太人家庭一同躲藏起來,羅馬的街上則有軍方勒令擒拿朱里尼的布告,宣稱若發現他的蹤跡,可以當場處決[4]。1944年6月4日,聯軍解放羅馬。一個月後,朱里尼(他是少數不受法西斯主義影響的指揮家之一)與幾位指揮同僚一同指揮聖西西里亞學院樂團,舉行了以反法西斯主義為訴求的戰後音樂會(1944年7月16日)[1],音樂會的曲目包括布拉姆斯的第4號交響曲在內[e]。
1944年,朱里尼開始與羅馬室內樂團(Chamber Orchestra of Rome)合作,並於1946年成為該團音樂總監。此外也擔任義大利廣播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並於1946年成為該團首席指揮。1948年,他參與了米蘭廣播交響樂團的設立,並持續與該團合作至1954年止[5][6]。
1950年,朱里尼在貝加莫指揮了《茶花女》,是為其歌劇事業的開端。做為一名劇院指揮,朱里尼復興了多部罕見劇碼,包括本地的亞歷山德羅·史卡拉第作品在內。他的努力受到指揮大師阿圖羅·托斯卡尼尼的賞識,兩人一見如故。此外,朱里尼與史卡拉劇院總監維克多·德·薩巴塔的關係亦好,擔任了後者的助理指揮。1952年2月,朱里尼首次在史卡拉指揮演出,當天的劇目是法雅《短促的人生》。1953年,薩巴塔因病逝世,在托斯卡尼尼的推薦下,朱里尼繼承了史卡拉總監一職。任職於史卡拉期間,朱里尼指導了13次歌劇製作,包括威爾第《茶花女》、羅西尼《阿爾及爾的義大利女郎》、董尼采第《愛情靈藥》等作。
1955年,朱里尼在愛丁堡音樂節亮相,指揮《法斯塔夫》演出[5],受到英國樂壇的關注。1958年,他在英國皇家歌劇院指揮《唐·卡洛》[5],受到好評:「均衡,有說服力,同時具備驚人的能量與張力,又不失抒情」[2]。61年與64年,朱里尼亦在皇家歌劇院指揮演出(64年即著名的「黑白吟遊詩人」),1965年他則在荷蘭音樂節登台,但在此之後他幾乎不再指揮歌劇[f]。紐約時報報導[1]:
六〇年代前後,朱里尼先生對劇院工作的興趣銳減。歌劇製作的排練時間不足,內部管理的不當,沽名釣譽的歌者,凡此種種皆使他灰心。自此他侷限了自己的(歌劇上的)出場機會,即使是大都會(歌劇院)也無緣與他合作。
出於理念的堅持,朱里尼在生涯的後半期專注於交響樂曲目,指揮歌劇的時候極少。1955年,他指揮了芝加哥交響樂團,完成美國本土的初登場,之後陸續與該團合作超過廿年時間。六〇年代時,朱里尼棒下的交響樂曲目相對有限,僅指揮莫札特、貝多芬等古典曲目的演出,之後他開始頻繁客席於世界一流樂團。1973–76年間,他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78年起他則擔任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兼任首席指揮,任職至1984年止)[g]。
1982年,朱里尼指揮洛杉磯愛樂演出《法斯塔夫》,是他生涯晚期僅有的一次歌劇演出。
1984年因其妻患病,朱里尼返回義大利[h]。1998年10月29日,朱里尼在一次排練後感到身體不適,隨後他宣布引退。2005年6月14日,朱里尼於布雷西亞逝世,享年九十一,並於翌日在家族墓地下葬。紐約時報樂評安東尼·托馬席尼總結其生涯[1]:
出於對獨裁體制的厭惡,朱里尼則是以對作品的深刻探究,以及無私奉獻的作風贏得樂團的敬重。他的交響樂詮釋大氣且令人驚喜,同時又自然、言之成理。其發掘細節的詮釋方式,在莫札特、威爾第的歌劇劇作上更是畫龍點睛。
朱里尼一生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唱片,先是在EMI公司與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錄製了許多唱片,當中最出名的是《費加洛婚禮》,以及1955年的《唐·喬凡尼》現場實況(與瑪麗亞·卡拉絲合作)。1976年起,他開始在DG出版唱片,1989年後又為Sony錄製了一些唱片。在管弦樂曲目方面,他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德布西《海》、《夜曲》,德弗札克第9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6號交響曲,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馬勒第1號、第9號交響曲等曲目,此外他也與維也納愛樂合作了布拉姆斯的全本交響曲。
1942年,朱里尼與女友瑪伽菈·德·吉羅拉米(Marcella de Girolami,1921-1995)結為連理,這一段婚姻育有三名子女[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