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區南面約2公里的南山之巔的玉皇觀內,古稱廣華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山石刻主要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有增補,屬道教石刻,展現了宋代完美的道教神系,是中國南宋時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變史的重要資料。[1][2]

Quick Facts 北山摩崖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北山摩崖造像
南山摩崖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重慶市大足區
坐標29°41′11.483″N 105°43′0.307″E
時代
編號第四批歸入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1日
保護歷史
Close

石刻分布

南山石刻共編有15號,有造像5龕窟(分別為真武大帝像、后土三聖母像、三清像、佛道合龕、龍洞)、宋碑5通(分別為大足縣令何光震餞行碑、知劍州張宗彥詩碑、知昌州何格非詩碑、鄧早跋碑、呂元錫詩碑)、題記7則、清碑15通、民國楹聯1則、碑刻題記共28通(則)。其中重要的有[2]

  • 第1號真武窟。宋刻,高2.35米,寬2.75米,深1.65米,後壁為真武大帝坐像,左腳踏鬼,右腳踩象,形象莊嚴。窟頂有一太極圖。右壁有正德九年(1521年)信士王伯富舍財立香爐鐫記。
  • 第4號聖母龕。宋刻,高3.15米,寬2.75米,深1.63米,正壁刻三聖母並坐。
  • 第5號三清洞。宋刻,洞窟形,高3.91米,寬5.08米,深5.58米,窟內平面成「回」字形,上窟正壁刻三清坐像,下窟正壁鑿一石台,台上造像不存。龕額橫刻「三清古洞」4字。窟左、右、後壁有門形台基,刻有6排共360應感天尊立像,現存231尊。
    • 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碑(大足縣令何光震餞行碑),刻於三清洞右外壁,全文共602字,碑成於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碑文記載了了宋末四川內郡防禦空虛、蒙古軍入蜀以來四川內郡殘破的社會歷史情況,印證並補充了余玠治蜀的政績,是現存余玠治蜀、「西土中興」階段中最早、字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物,是大足石刻宋代碑記的最晚者,具有「以碑證史」、「以碑補史」、「以碑斷代」的重要價值。[3][1]
  • 第15號龍洞。宋刻,窟形,高5.46米,寬2.10米,深1.85米,後壁有一龍,身有鱗甲,前爪凌空,後爪蹲地,在道教石窟中相當罕見。[4]

文物級別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