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 (波士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區(North End)是美國麻薩諸塞州城市波士頓的一片街區。此地正是波士頓最早的居民區,自1630年代波士頓闢為殖民地以來,歐洲人即不斷遷入。本區雖僅有0.36平方英里(0.93平方公里)之小,卻有各類組織近百家,名勝遍布,其義大利裔居民與義大利主題餐館名聲在外。北區整體也正申報列入波士頓地標。[2]
北區作為居民區,其確實可考的歷史至少能追溯到1646年。[3]三年後,這片地區的人口已經足以支持本地一座基督教會,當時稱為北聚會處(the North Meeting House)。這座建築的建造工作也使得一片地段發展起來,即今天的北廣場,而成為那時社區生活的中心。[3][4]
北聚會處的牧師因克里斯·馬瑟(Increase Mather)富有影響力又充滿能量,不少住戶受他吸引來到北區。[3]然而1676年,他的房屋、北聚會處以及周圍建築毀於火災。聚會處很快重建,而馬瑟舊居所在後來則建起了今日的保羅·里維爾故居。[3]科普山(Copp's Hill)有一部分劃作墓地,當時名為北墓園,也就是現在的科普山墓園。墓園中最早的墓碑,其記錄的年代是1661年。[4]
18世紀時,北區成為人們都青睞的住處。[4]富裕家庭住在這裡,能與手工匠、熟練工、勞力者、僕役還有奴隸雜處一片。[3]這一時期的房屋中有兩棟磚砌的城市房(townhouse)還保存著,一座是皮爾斯-希奇伯恩屋(Pierce-Hichborn House),一座是合一街(Unity Street)上的埃比尼澤·克拉夫故居(Ebenezer Clough House)。[4]聖公會波士頓基督教堂,如今稱作「老北教堂」的,也是這段時期所建造,現在在波士頓還能看到的教堂建築中,它是最古老的。[4]
美國獨立革命早期,座落在北廣場的哈欽森公館(Hutchinson Mansion)在1765年8月16日受到了反印花法令暴動人士的衝擊,副州督托馬斯·哈欽森不得不從他家的花園逃走。[5]五年後的1770年,又有一群憤怒的人向北區漢諾威街上一名海關官吏的住宅發起衝擊,這名官吏名叫埃比尼澤·理察森,拔槍向人群射擊,正中其中一名十一歲的少年克里斯多福·賽德爾(Christopher Seider),他傷重不治,在人們心中成為美國革命里的第一個犧牲者。[3]
19世紀上半葉,北區的商貿大大發展起來,大發展集中在商貿街、富爾頓街和劉易斯街附近。這段時期,北區還冒出了一片紅燈區,稱作「黑海」。[3]到1840年代晚期時,北區人滿為患,居住條件在波士頓算是最差的一檔。[5][6]移民一輪一輪來到波士頓,住進這片街區。起先是愛爾蘭人,接著東歐猶太人和義大利人也進入這裡。[7]不過整體來說波士頓還是繁榮的,北區那些富裕的居民則搬到更新更入時的街區去了,其中有一處就是燈塔山。[5]
1849年,霍亂疫情席捲了波士頓城,北區受災最嚴重,遇難者有七百之多,大部分都是北區住民。[5][8]十年後,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移民和信仰新教、還沒有搬走的社區之間矛盾越來越深,終於在艾略特學校引發抗命事件,當時學校里許多信仰天主教的學童不肯用新教欽定版聖經背誦十誡,在與校方的矛盾下集體退學。到1880年,街區中的新教教會都已經搬走。[3]
1863年7月14日爆發的波士頓徵兵暴動也是從北區的王子街開始的。[5][9]
19世紀下半葉,北區組織起了幾個慈善團體,為當地已經陷入貧困的住民提供援助。這些團體中有小小流浪者之家(The Home for Little Wanderers)和北區布道團(the North End Mission)等等。北貝內特街工業學校大致也是在這段時期成立的,是為了給北區居民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將來好找工作,學校現在名為北貝內特街學校。[3]從1880年代開始,北區住戶開始將搖搖欲墜的木頭房屋拆掉換成四五層高的磚砌公寓樓,這些樓有許多一直留到今日。波士頓市在北區建起北區公園與海灘,還有科普山平台公園和北區操場,為街區的更新活化作出了一些貢獻。[3]
20世紀早期時,猶太與義大利移民控制著北區。[7]有三名義大利移民合辦王子通心粉公司,生意持續到今日,是這一帶社區中營商成功的一例。[5][10]也是在這段時期,波士頓市給這片街道更新了不少便民設施,其中建起了: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學校(現在作公寓大樓用)、一座公共澡堂,還有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一家分館。[3][11]除了上述的投資,還有保羅·里維爾購物中心(又叫「普拉多」[註 2])也是這時開張的,在這些事物下,北區變得更加現代。[3]市民服務屋(Civic Service House)有一所夜校在1901年成立,在街坊中做一些專門的睦鄰工作,還努力推動要劃出一個選區,這個選區要差不多能反映甚至只反映這片地區市民的利益。[12]
1918年,大流感重重打擊了人口稠密的北區。當時無數兒童因為這場瘟疫失去雙親,市里於是成立了義大利裔兒童之家照顧這些孩子。[5]第二年,純淨蒸餾公司一座裝有二百三十萬加侖糖蜜的儲罐爆開,釀成了糖蜜災難。傾瀉的糖蜜一波有25英尺(7.6公尺)高,沿著商業街直涌到水邊,將沿途掃蕩一空。這一波糖蜜造成21人死亡、150人受傷,造成的經濟損失用今日的美元計算價值有一百萬。[3][7][13]
1927年,兩名義大利裔人薩科與萬澤蒂被控謀殺,判處死刑。這次判決爭議很大,行刑後許多人到殯儀人小約瑟夫·A·朗格尼在北區漢諾威街的地產上為二人守夜。將二人移靈到弗羅斯特山墓園的葬儀也從北區出發。[5]
1934年,薩姆納隧道建成,連接起北區與義大利裔占多數的街區東波士頓,當時新建的波士頓機場就在東波士頓,現在稱為洛根國際機場。1950年代約翰·F·菲茨傑拉德高速公路(當地稱作中央幹線)修建起來,希望緩解波士頓交通堵塞的情況。北區幾百座房屋被拆除埋在十字街(Cross Street,或譯橫街)之下,幹線又將北區和下城區切隔開來,這片街區於是被孤立了。[3][6]交通流量還在加大,北區和東波士頓之間又修建一條隧道,這座第二條隧道稱為卡拉漢隧道,在1961年通車。[3]雖然建設中央幹線付出了幾年混亂的代價,1950年代中,北區的疾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街頭犯罪基本沒有。[3]按作家簡·雅各布斯在作品《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說,在1959年北區的「街道生氣勃勃,街上孩子們玩耍、人們買東西、人們閒逛、人們聊天,要是那天不是一月份有那麼冷,肯定還有人坐著。街上整個的氣氛輕鬆愉快、又友善又健康,太有感染力了,我都開始找人問路,就為了聊天聊進去了的那種趣味。」[14]
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北區的人口流失。這段時期,街區有許多商鋪歇業,聖馬利亞天主教學校和聖馬利亞天主教堂也都關門,水邊商行或者搬走,或者不再使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北區住民為能給老人建起實惠的住宅而努力,波士頓重建管理局(今波士頓規劃與發展局)則批准了在北區興建高樓層高密度的住宅工程。這些工程中有一處是馬利亞之家公寓(Casa Maria Apartments),就建在原來聖馬利亞天主堂的位置。[3]
1976年,街區接待了傑拉爾德·福特總統和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他們二人出席美國建國二百周年慶典,訪問北區是出席慶典的一部分。[3]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這片街區人口10131人,相比2000年增長5.13%。北區居民主要是白人(90.88%),之後是西班牙裔或拉丁裔(3.69%)、亞裔(2.83%)、美國黑人或非裔(1.13%)、不止一種族裔(1.01%)、其他族裔(0.29%)、美國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0.15%)和夏威夷原住民與其他太平洋島原住民(0.03%)。[15][16]
北區在A-1警區之中,這片警區也包括市中心、燈塔山和唐人街。[17]北區住民常對街區中一再出現的噪音和垃圾問題感到不滿,這些問題的根源是街區中聒噪的派對活動。從2012年開始,波士頓警方在北區加強了巡邏,應對有關噪音的投訴。[18]還有幾處領域引起了持續的關注,一是近年出現了幾起針對女性的襲擊,一是一系列到公寓樓的入室與破壞行為。[19][20][21]
歷史上帕特里亞爾卡犯罪家族的成員曾經在北區居住,從北區活動,這些成員有傑納羅·安朱洛(Gennaro Angiulo)、加斯帕雷·梅西納(Gaspare Messina),還有迪農齊奧兩兄弟(the Dinunzio brothers,具體是安東尼、卡門二人)等。[22]
17世紀到19世紀時,一小群非裔美國人居住在科普山腳下。這群人死後葬在科普山墓園,一些碑石直到今日還能見到,數量不多。[3][7]當時這個群體由第一浸信會教堂服侍。[3]
1945年到1853年間,有一大群愛爾蘭移民在北區落腳,這片街區也就被愛爾蘭裔主導(全城的整體人口同樣受到了影響,波士頓原來是揚基新教徒占多數的城市,不過幾年時間就變得有三分之一都是愛爾蘭裔居民)。[5]1865年到1880年間,北區幾乎只有愛爾蘭人(或者愛爾蘭裔美國人)和天主教徒。[3]
19世紀晚期,一個猶太裔社區開始在北區穩穩地紮根。這一群體中的多數人都沿撒冷街居住。猶太裔群體建立了崇拜場所、開設了一所希伯來學校,還舉辦了一些社會項目。1903年,北區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猶太會堂新告竣工。為紀念新會堂落成,卡羅爾坪(Carroll Place[註 3])改名「耶路撒冷坪」。[3]但到1922年,猶太裔居民中大多數人都看上其他住處比如羅克斯伯里(Roxbury)之類,搬出了北區。[3]
1890年時,北區號稱「小義大利」。[3]義大利裔移民的數量穩步上升,到1930年達到了最高峰44000人,當時整片街區的人口中,99.9%都是義大利裔。[23]儘管時至今日這裡仍然有許多生意、許多聯誼會和許多宗教組織承繼義大利的遺澤,北區仍然變得越發多元。[24]年歲變遷,北區的人口和義大利裔居民占北區人口的比例都在下降:2014年北區人口有7360人,其中824人(11%)出生在義大利,另外2772人(38%)有義大利的血脈。[25]
1923年,北區建起米凱爾·安傑羅學校(the Michael Angelo School),名字是紀念義大利裔移民,後來改名「米開朗基羅」學校。學校所建在的街道改名米開朗基羅街,現在成為北區僅剩的一條用義大利來源命名的街道。[3]米開朗基羅學校在1989年停辦,房屋則改成住宅。[3]
義大利式的麵包房、餐館、小商鋪和雜貨店在20世紀上半葉紛紛開辦起來。第一代移民找到賣些水果、蔬菜、酒類、奶酪 和橄欖油之類的工作營生。後來的移民在施工行業中發現了更多機會,到1920年時服務這片街區的外科醫生、牙醫、殯儀館和理髮師都是義大利裔了。[23]北區住民辦了不少生意,其中一些比如王子義大利麵、[10]帕斯泰內公司[3][23][26]和皇后披薩之類一直開到現在。
當年義大利裔美國人群體遭受了反義大利的看法、偏見和無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裔美國人卻開始爭取政治權力,後來這也幫助他們了結了所遭受的問題。現在北區「舊世界」的意式情調為地方拉來了遊客,以前街坊中許多小商鋪換成了餐館。[23]義大利人的瞻禮日,比如聖安東尼瞻禮和漁夫節(the Fisherman's Feast)今日仍然在北區的街道上受人們慶祝,也帶來大量人潮。[23]
北區音樂與表演藝術中心(the North End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Center, NEMPAC)和即興避難所(Improv Asylum)劇場都坐落在漢諾威街上。[27]有一處私人打造的藝術項目「諸聖徑」(All Saints Way)在巴特里街(Battery Street)上,有時向公眾開放。這條小徑中滿是羅馬天主教諸聖人帶框的畫像,掛在磚牆上,其中一些畫像從大街上可以看到。[28]
波士頓公共圖書館運營有北區分館,位置在帕門特街(Parmenter Street)25號。這座分館建立於1913年,遷移到現在所在的地方則是1963年,當時新館由卡爾·科赫設計。除了常規藏書,分館還藏有義大利語書目和與本地歷史有關的書目。[29][30]
19世紀末尾時北區隨處都是小餐館,飯菜價格經濟。1909年時,這片地區有12家義大利餐廳營業,到1930年代時其中有幾家換了店主。現在北區的街道上次第開著咖啡館、小雜貨店和意式餐館。[31]無論本地人還是遊客都愛去這些餐館。
西西里移民還辦起食品公司,專做家鄉飲食,有些成功擴張,之後從街區走了出去。[32]帕斯泰內公司在1848年初創時是北區一家人推著車賣;[26]王子義大利麵則創始於1912年,當時是在北區生產,在王子街92號出售。(「王子」牌現在是新世界義大利麵公司所有品牌)[10]
波士頓藝術委員會(the Boston Art Commission)有權維護保管市屬地產上所有的公共藝術品。[29]在波士頓,公眾場所展示的藝術作品中有六處是在北區:
每年夏天,仍住在北區的義大利裔居民都會舉行瞻禮,禮敬各自家族從義大利各地移民來以前居住地方的主保聖人。這些聖人的塑像在街區里沿街巡行,沿路善男信女將鈔票貼到塑像上當作奉獻款,也表示支持。瞻禮中還有遊行樂隊、飲食和其他商販,也有音樂現場演奏。[34]
北區有美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所留下的建築,是建築的雜燴。其中有早期建築,比如老北教堂(1723年)、保羅·里維爾故居(1680年)、皮爾斯-希奇伯恩屋(1711年)和克拉夫故居(1712年)等。不過今天這片地方能看到的建築中,大部分都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建造的,當時為安置洶湧的移民潮,分租房就取代了過去的公館和其他建築。大蕭條期間,北區被當成貧民區,這樣的惡名導致北區住民受到按揭歧視;當時建房或者修房的按揭,北區住民都拿不到手。然而北區住民中許多都是木匠、電工、管道工或者泥瓦匠,他們退而將自己的才能互相合作,成功地重修了北區的房屋,花費並不高。[35]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北區水邊原本廢棄的產業區重建起來,改成了豪華的住宅和商業區。1970年代之後直到今天,開發商都在將分租房改成更大的公寓套房和公寓大樓。北區是歷史地區,這片地區的新開發受到城市分區監管條例的制約。[35]
北區在美國國家史跡名錄上登錄有十二處史跡點:
還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古蹟:
波士頓公立學校在北區開辦約翰·艾略特小學。這所學校最初建於1713年,當時稱北寫作學校,1790年和北拉丁文學校合併,組成了約翰·艾略特學校,是波士頓至今仍在運轉的學校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2007年,由於艾略特學校表現太差,有關方面曾經考慮過將學校停辦。此後到2011年間,學校管理層推行了一套提質計劃,得到成功,到2012年時艾略特學校就拿到創新學校的評級,學校的優秀獲得德瓦爾·派屈克州長認可。[36][37]
免費而不受限制的居民停車票意味著有四千張停車許可,卻只有一千五百個路邊停車位可用。[41]
環繞北區的道路交通繁忙。商業街總共三條車道,外圈有兩條車道,內圈一條,沿著北區東邊的界限繞半圈。[42]麻薩諸塞灣交通局(MBTA)公交4路車的線路連接波士頓北站和南站時,部分走這條街。[43]北區的西邊邊緣是北華盛頓街,在這片地區一帶車流量是最大的。[44]
可以走大眾運輸到達北區,方法包括乘坐MBTA的橙線或綠線到乾草市場站和波士頓北站、乘坐藍線到水族館站;乘坐通勤鐵路,有四條線可到波士頓北站;乘坐公交則可選4、89/93、92、93、111、117、191、192、193、325、326、352、354、424、426、426/455和428路車。[45]
從長碼頭(Long Wharf)出發,有一些MBTA的渡輪將北區和赫爾(Hull)、欣厄姆(Hingham)、查爾斯頓、塞勒姆(只限特定季節)、普羅威斯頓(只限特定季節)和洛根機場等地通過水路連接。[46][47]能去波士頓港群島、按節令的渡輪,它們也從長碼頭開行。[47]波士頓水上計程車能提供按節令而又隨需要的水上計程車服務,從北區五個碼頭出發,分別是:長碼頭、遊艇避風塘船塢(Yacht Haven Marina)、薩金特碼頭、伯勒斯碼頭(Burroughs Wharf)和巴特里碼頭。[48]
2017年,波士頓市在商業街的東側推出了一條雙向的自行車道,車道有保護設施。[49]藍單車(BLUEBikes,過去稱Hubway)在街區邊緣設有三座共享單車站:商業街和艦隊街路口一座、漢諾威街和十字街路口一座、大西洋大道和長碼頭之間一座。[5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