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琴書,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及京津之間的河北省三角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1]。
北京琴書 | |
---|---|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宣武區天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 |
分類 | 曲藝 |
編號項目 | BJⅤ-2 |
登錄 | 2007年 |
北京琴書形成於1940年代,前身是清朝流行於河北省安次縣及北京郊區農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五音大鼓採用三弦、四胡、揚琴等伴奏。早期是農民自娛自樂,沒有專業藝人。19世紀末,逐漸出現五音大鼓的專業藝人到北京、天津演出。1930年代至1940年代,在廣播電台播唱五音大鼓時,僅使用一台揚琴伴奏,故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但是在書館、廟會演出時,只用揚琴音量太小,故又加入四胡,後來又改稱「琴書」。1940年代,關學曾在北京改用北京語音演唱五音大鼓,為一人站唱,左手敲鐵片,右手用鼓楗敲擊扁鼓,用揚琴和四胡伴奏。1951年,由關學曾定名為「北京琴書」[1][2][3]。
「北京琴書」是北京的鼓曲中具代表性的曲種,「說似唱、唱似說」,唱腔中夾北京話說白,板式有快、慢、架、散。早期曲目多為長篇大書,後來關學曾和琴師吳長寶借鑑京韻大鼓的風格,改進了北京琴書,加入了多板式各種節奏的唱調,曲目轉為短段[1]。
北京琴書的首創者為關學曾,第二代傳人主要有:殷長海、劉硯聲、吳林有、尚文和、王樹才等人[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