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英語:atherosclerosis)或粥狀硬化,是動脈內膜因多種原因損傷後,內膜下積聚脂質、複合糖類並引發出血、血栓形成、纖維組織增生,使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縮小、血流受阻、管壁變硬和彈性減退的現象[7][8]。
動脈粥狀硬化 Atherosclerosis | |
---|---|
又稱 | Arteri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 (ASVD) |
動脈粥狀硬化的病程 (血管狹窄化的放大圖) | |
症狀 | 無[1] |
併發症 | 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周邊動脈阻塞、腎功能衰竭[1] |
起病年齡 | 青年 (並且隨著年紀增加而惡化)[2] |
類型 | 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疾病 |
病因 | 未知[1] |
風險因素 | 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肥胖症、家族史、不健康的飲食[3] |
預防 | 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抽菸、維持正常體重[4] |
藥物 | Statin、抗高血壓藥、阿斯匹靈[5] |
盛行率 | ~100% (高於65歲)[6]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心臟病學、血管學 |
ICD-9-CM | 440 |
DiseasesDB | 1039 |
MedlinePlus | 000171 |
eMedicine | 1950759 |
粥狀斑塊(atheromatous plaque)或粥瘤[9](atheroma)則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典型病變,結構由中央含脂肪和鈣的無定形粥狀脂肪核(fatty core)及外覆的纖維帽(fibrous cap)組成[10]。在顯微鏡下,動脈內膜呈現黃色粥狀改變,引而得名。粥狀斑塊除脂質和鈣質沉著外,另含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細胞外基質以及壞死碎片聚集,進而導致動脈壁增厚,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
動脈粥狀硬化的早期通常沒有症狀[1],嚴重時視其影響的動脈所在,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以及腎功能衰竭[1]。一般而言,動脈粥狀硬化的相關症狀在中年之後才會出現[3]。
目前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尚不明朗[1]。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血中膽固醇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菸、肥胖、動脈粥狀硬化的家族史、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3]。血管壁的斑塊由脂肪、膽固醇、鈣、血栓、結締組織、以及其他血中物質組成。斑塊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含氧血的運送也因此被干擾[8]。動脈粥狀硬化的診斷常包括理學檢查、心電圖、心臟壓力測試等等 [11]。
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方式一般包括健康飲食、運動、戒菸、以及維持正常體重[4]、用以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抗高血壓藥,或是阿斯匹靈與抗凝血劑都常用來治療動脈粥狀硬化。除了藥物之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以及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等手術也可以用來治療動脈粥狀硬化[5]。
動脈粥狀硬化這個疾病最早在1575年就有記載,但疾病本身的歷史遠久於此,在超過5000年前的考古證據中就已經有動脈粥狀硬化的蹤跡[12]。動脈粥狀硬化一般在年輕時便已經發生,然後隨著年齡而惡化[2],大多數的老年人(65歲以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狀硬化[6]。動脈粥狀硬化是已開發國家排名第一的致死與致殘疾病[13]。
病理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動脈硬化始終是醫學和生物化學研究的重點。其原因是因為它的普及性。許多人有動脈硬化,但是這個狀態可以數年、數十年在人體內存在,卻不顯示出任何病態,然後它會突然以局部缺血、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或心力衰竭等致命病爆發。在發展國家中動脈硬化後果是最常見的死因。[14]
動脈硬化的特徵是動脈的慢性退化及動脈壁的逐漸變化。由於結締組織的增長、細胞內外膽固醇、脂肪酸以及碳酸鈣的沉積、膠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聚集動脈壁變硬變厚,動脈變細,整個動脈失去彈性。[15]
當膽固醇等物質堆積到了足夠程度時,血管的內皮細胞會誘導單核細胞分化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會吞噬血管壁之間的脂肪並使它們堆積於細胞內,脂肪使細胞成為泡沫細胞。[16]
除主動脈外,常累及心臟的冠狀動脈和腦、腎動脈,可以引起動脈粥狀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管腔狹窄至閉塞,從而使有關器官的血液供應發生障礙。
由於動脈硬化過程非常複雜,參加的細胞和組織(上皮細胞、平滑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血小板)、分子(脂蛋白、生長激素、膽固醇、脂肪、膠原蛋白和細胞因子等)多樣,其中關係錯綜,因此至今為止在醫學上沒有良好的可以預言動脈硬化的模型和技術。
致病風險因素
通過眾多病史學和臨床研究至少可以總結出一定的、有利於動脈硬化形成的因素。
- 遺傳因素:冠心病具有家族聚集現象,約200種基因可能對脂質的攝取、代謝、排泄產生影響。
- 其他:肥胖症、性別(男性)、高齡、病毒感染、飲食結構(比如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如肉類或油炸食物)被確定為動脈硬化的可能因素。
- 南亞後裔[18][19]
- 血栓形成體質[20][21][22]
- 飽和脂肪[17][23]
- 攝取過多糖類[17][24]
- 偏高的三酸甘油酯[17]
- 系統性發炎[25]
- 高胰島素血症[26]
- 睡眠剝奪[27]
- 空氣污染[28][29]
- 久坐的習慣[17]
- 砷中毒[30]
- 酒精[17]
- 慢性壓力[17]
-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31]
- 牙周炎[32]:感染導致牙齦發炎、損傷,病菌進入血管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33]
預防
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證實,低密度膽固醇的升高是引發動脈粥狀硬化的的一個重要因素[34],因此推動終身的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能幫助管理血液中的膽固醇。即使是基因遺傳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較高的人也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降低多達50%的風險。除此之外,保持正常的體重和血糖、減少單醣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增加運動頻率均可改善血脂水平並促進健康。[35]
治療
臨床試驗證實可以透過以下藥物減少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含量進而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的風險: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