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維派

黎凡特地區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分支派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維派(阿拉伯語:علوية‎,Alawite),又稱努賽里派نصيريون‎),是黎凡特地區的一個神秘主義綜攝[7]的宗教群體。儘管與什葉派有相似之處,但是阿拉維派是一種反律法主義宗教,宗教義務有限[8]。雖然一些學者聲稱阿拉維派最初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由其伊斯瑪儀派中的極端派演化而來[9],但另一些人認為早期的阿拉維派成員並非穆斯林,他們首先從基督教中汲取思想,然後又吸納了伊斯蘭教中的一些人物。這使得學術界認為伊本·努賽爾的教義幾乎使阿拉維派成為一種獨立的宗教[8]

快速預覽 阿拉維派, 總人口 ...
阿拉維派
Thumb
佐勒菲卡爾英語Zulfiqar:阿拉維派的重要標誌,一種風格化表現的「阿里之劍」。
總人口
4百萬
創始人
伊本·努塞爾(Ibn Nuṣayr)、哈西比(Al-Khasibi)
主要分布地區
 敘利亞200-300萬[1]
 黎巴嫩10萬[2]
 土耳其50-100萬[3]
 以色列2824[4]
 澳洲2%的黎巴嫩裔澳洲人[5]
宗派
什葉派
宗教經典
古蘭經Kitab al Majmu英語Kitab al Majmu[6]
語言
阿拉伯語土耳其語
關閉

阿拉伯人為主體的阿拉維派,與由部分土耳其人扎扎人庫德人構成的阿列維派是兩個不同的伊斯蘭教派。阿拉維派人口主要集中於敘利亞[9][10]。阿拉維派自其誕生後屢遭宗教迫害,曾經在馬穆魯克王朝時期反抗過其同化政策。後來在法國委任統治的敘利亞逐漸獲得權力,1963年阿拉維派軍官通過政變建立復興黨政權,直至2024年阿薩德政權垮台

歷史

Thumb
1900年前後的一名拉塔基亞的阿拉維派男性
Thumb
二戰時期敘利亞巴尼亞斯的一個阿拉維派家庭,由Frank Hurley拍攝
Thumb
前敘利亞總統哈菲茲·阿薩德的家庭成員

伊本·努賽爾英語Ibn Nusayr巴斯拉什葉派的學者,原為什葉派第十代伊瑪目阿里·哈迪的追隨者,自稱是及其長子、第十一代伊瑪目哈桑·阿斯卡里之「巴布」(意為「門」,引申為「代理人」)。哈桑去世後,伊本·努賽爾宣稱他是「隱遁的伊瑪目」,並承認阿里是「真主的化身」。後其繼任者海珊·本·哈姆丹·哈西比英語Al-Khasibi將該派教義進一步發展傳入敘利亞的阿勒頗等地區,信眾日增。公元1032年,阿拉維派學者阿布·賽義德·麥蒙·塔巴拉尼(Abu Sa』id al-Maymun-Tabarani)前往當時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拉塔基亞地區,在他的影響下該地區成為阿拉維信仰的核心區域[11]

阿拉維派形成後,歷史上曾屢遭外來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14~16世紀敘利亞地區被馬木留克蘇丹國統治,馬木留克蘇丹拜伯爾斯曾強迫阿拉維派建立遜尼派清真寺,試圖將阿拉維派歸化為遜尼派信仰。公元1317年,阿拉維派的穆罕默德·伊本·哈桑(Muhammad ibn al-Hasan)宣布自己是馬赫迪降世,反抗馬穆魯克王朝的外來統治和同化政策,阿拉維起義旋即被鎮壓,約2萬起義者被殺。遜尼派宗教學者伊本·泰米葉曾發布法特瓦,宣布阿拉維派是「偽信者」的「異端信仰」。隨後的幾百年間,阿拉維派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繼續作為「異端」而邊緣化。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征服沙姆地區後,負責統治敘利亞的易卜拉欣帕夏首次鬆動了阿拉維派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社會邊緣地位。易卜拉欣帕夏推行西化和世俗化改革,廢除了中古時期對阿拉維派的「異端」法特瓦,要求遜尼派和阿拉維派繳納同等比例稅賦。但是埃及對敘利亞的統治極為短暫,1840年鄂圖曼帝國恢復了對敘利亞的統治後,阿拉維派再次邊緣化[11]

19世紀中期後,美國基督新教福音派傳教士進入鄂圖曼帝國統治的敘利亞地區,阿拉維派聚居的拉塔基亞地區是當時福音派傳教活動中心之一。基督教學校和醫院的建設得到阿拉維派普遍支持。隨著與外界往來的深入,阿拉維派宗教學者發起更名運動,宣稱阿拉維派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信仰。20世紀20年代,阿拉維派知識分子和宗教學者將「努賽里」改稱為「阿拉維」,以與什葉派主流靠攏。然而直至當代,中東地區部分歧視阿拉維派的遜尼派依然稱阿拉維派為「努賽里派」,試圖強調他們是與伊斯蘭教信仰不同的異端[11]

1918年,鄂圖曼帝國被瓜分,阿拉維派也由此擺脫了社會邊緣地位。1920年法國軍隊進入敘利亞,法國相對平等的對待阿拉維派並給予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將其從大馬士革控制下分離,因此阿拉維派對法國在黎凡特地區的委任統治持支持態度。法國先在阿拉維派聚居區建立「阿拉維自治區」(The Autonomous District of the Alawis),1922年又以宗教少數派和少數民族為基礎將敘利亞分割為 「德魯茲國」、「阿拉維國」(Alawi State)、 「傑齊拉自治區」、「亞歷山大勒塔自治區」等,1930年委任統治政府將「阿拉維國」更名為「拉塔基亞政府」(Government of Ladhiqiyya),自治政府一直延續至二戰中法國維希政府統治敘利亞時期(1939~1942年)。阿拉維派在「阿拉維國」自治政府中占絕對多數。1936年法國將上述自治地區合併為敘利亞國家,阿拉維派對此內部存在不同的政治傾向,一派主張與敘利亞分離和黎巴嫩合併,一派主張統一於敘利亞國家,還有部分人主張維持自治地位[11]

1946年敘利亞共和國建立,法國委任統治正式結束,遜尼派政治精英成為國家政治的主宰,阿拉維派自治理想破滅。19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的敘利亞政治被稱為貴族政治時代,20年代後民眾政治登上敘利亞政治舞台,新的社會和政治勢力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城市貴族精英階層。敘利亞建國初期曾建構起一套類似於西方國家的議會民主體制,實際仍然是以部落、家族為基礎的寡頭政治,議會中代表新興社會階層和普通民眾利益的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復興黨開始嶄露頭角,敘利亞政局的紊亂加上軍事政變接連發生導致傳統政治精英逐漸衰落。1952年鎮壓阿拉維派起義後,敘利亞政府廢除了包括阿拉維派軍事組織、議會席位和屬人法法庭等的自治權力[11]

20世紀50年代大馬士革政府對阿拉維派實施了較為嚴格的限制,而阿拉維派軍官通過敘利亞國防軍進入國家機器,最終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糾正運動後,1970年至2024年的五十四年間,隸屬於阿拉維派的阿塞德家族控制著敘利亞國家政治。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遜尼派穆斯林兄弟會和象徵阿拉維少數派的哈菲茲·阿薩德總統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對復興黨政權的叛亂。此時穆斯林兄弟會及其支持者使用「卡菲勒」(不信教的人)稱呼阿拉維派。這種宗派對立加劇了阿拉維派的不安全感,導致阿拉維派支持阿薩德政權[8]

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敘利亞的抗議活動演變為內戰巴沙爾·阿薩德總統利用根深蒂固的阿拉維派對遜尼派的不安全感,獲得阿拉維派的普遍支持。隨著該政權將日益增長的暴力作為鎮壓反對派的唯一手段,巴沙爾·阿薩德開始將自己定位為虔誠的什葉派穆斯林,以吸引外國支持(特別是來自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衝突的性質已經轉變為伊朗和真主黨支持的什葉派和土耳其等國支持的遜尼派之間的教派暴力[8]。2024年12月上旬,由薩拉菲主義武裝力量沙姆解放組織發動攻勢。先後攻佔北部的阿勒坡哈馬霍姆斯。隨後南方的敘利亞自由軍攻入首都大馬士革;使阿拉維派主導統治的阿薩德政權土崩瓦解[12]。隨後,由沙姆解放組織領導的政府與被趕下台的阿薩德政府支持者殘餘之間的衝突持續[13]

信仰

該派信奉神秘的數字「7」,認為真主流溢的是「大光明世界」,其墜落者經過7個周期,最後被囚禁於肉體之中而成為人。人如果經過巴布的引導而認識真主,則可經過7個周期的提升返回天園。該派還相信靈魂轉世說,認為人的靈魂原是天空的星辰,阿里將他們謫貶人世,虔信者死後靈魂將回至星辰去與阿里同在,有罪人的靈魂將轉世到牲畜體內去。他們認為世界有七次循環和靈魂轉生。此外,該派還保留對日、月、霞的崇拜的殘餘。他們認為生死與天空星辰有聯繫,今生有德之人將在死後成為天上星辰。

該派的教義受新柏拉圖主義基督教祆教思想的影響,並以伊斯瑪儀派學者艾布·哈塔布(Abu al-Khattab)的教義主張為基礎,而形成諸說混合的宗教思想。該派認為,有一位至高無上、無以名狀的造物主,它的第一流溢為:「名」、「言」、「表徵」。「表徵」則體現5個超凡人物穆罕默德、阿里、法蒂姆(「法蒂瑪」之男形)、哈桑和海珊,這是5位平等的一體。後又演變為三位一體的觀念,即所謂「理」、「名」、「門」。與這三位一體概念相適應的是3位先知阿里、穆罕默德、薩勒曼·法爾斯。阿里體現了與真主直接相聯繫的「理」,「名」體現穆罕默德, 「名」出於「理」,並從屬於「理」;而「門」則體現於薩勒曼,他是穆罕默德的門弟子和追隨者。 阿拉維派認為阿里是(像耶穌一樣)神的化身。與主流穆斯林(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用「清真言」來宣揚自己的信仰不同,阿拉維派則堅稱「除阿里外別無神祇,除穆罕默德外別無名,除薩勒曼外別無門」[8]

遜尼派十二伊瑪目派視該派為「異端」。阿拉維派有嚴格的入教儀式,先宣誓保證不洩露教派的秘密,並接受導師宣講秘密教義啟迪靈魂,然後才能參加宗教活動。歷史上該派因遭到當局的迫害,故使用「塔基亞原則」保護其信仰,進行秘密宗教活動,其禮儀鮮為外人所知。其宗教上層稱為「知秘者」,一般信徒必須絕對服從。該派除紀念開齋節宰牲節和什葉派共同節日外,還過基督教聖誕節復活節等,在祈禱時進聖餐、飲聖酒等。

分布

Thumb
黎凡特地區的阿拉維派分布地圖

阿拉維派主要分布在中東黎凡特地區,集中分布於地中海東岸和賈巴勒·努賽里亞山脈(Jabal Nusayriyyah)之間的狹長地帶,除敘利亞沿海地區外,伊斯坎德倫阿拉維派歷史上也是屬於敘利亞阿拉維派的一支,20世紀30年代法國委任統治政府將該地區割讓給土耳其共和國,使該地區的阿拉維派成為土耳其公民[11]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