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板塊是一個大部分為大洋地殼板塊,位於中美洲南美洲北岸以外的加勒比海。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它是美洲板塊的一部分。

Quick Facts 加勒比板塊, 類型 ...
加勒比板塊
Thumb
類型次要板塊
大概面積3,300,000平方公里(1,300,000平方英里)[1]
移動方向1西北方
移動速度110—11公釐(0.39—0.43英寸)/1年
涵蓋範圍中美洲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島加勒比海
1相對於非洲板塊
Close
Thumb
加勒比板塊。

加勒比板塊的面積大約是320萬平方千米,它與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科科斯板塊接界。這些邊界都是地震活動密集區,頻繁發生地震,偶然還會發生海嘯;在邊界上還有火山噴發。

邊界類型

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相接的北界是一個轉形斷層,沿中美洲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的邊境地區,向東經開曼海槽古巴東南海岸以南,再至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島和維京群島以北不遠處。大西洋中最深的波多黎各海溝(約8400米深)有一部分也是沿這個邊界延伸。波多黎各海溝是一個從其南部的聚合邊界向西部的轉形邊界過渡的複雜海底地貌單元。

加勒比板塊的東界是一個隱沒帶,但因為在大西洋上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的邊界還沒有得到明確認定,目前尚不知是其中哪一個板塊在這個消減帶處俯衝到加勒比板塊之下,也許二者都有。這一消減作用造就了從北部的維京群島直至南部靠近委內瑞拉海岸諸島的小安的列斯島弧。在這個邊界上,一共有17座活火山,其中最有名的是蒙特塞拉特島上的蘇弗里耶爾火山馬提尼克島上的培雷火山瓜德羅普島上的大蘇弗里耶爾火山英語La Grande Soufrière聖文森特島上的聖文森特蘇弗里耶爾火山英語La Soufrière (volcano)及位於格瑞那達島以北10千米處的海下火山基科姆詹尼火山英語Kick 'em Jenny

Thumb
加勒比的火山

沿著加勒比板塊具有複雜地質構造的南界,它和南美洲板塊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巴貝多島特立尼達島(這二者都位於南美洲板塊上)和多巴哥島(位於加勒比板塊上),以及委內瑞拉海岸外的島嶼(包括背風安的列斯群島)和哥倫比亞。這一邊界部分為轉換斷層,沿此斷層發生逆沖和一定程度的消減。委內瑞拉儲油豐富的油田可能就是由這種複雜的板塊作用造就的。

加勒比板塊的西部為中美洲占據。太平洋中的科科斯板塊在中美洲西海岸以外不遠處向加勒比板塊之下消減。這一消減形成了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的火山,並且形成中美洲火山弧中美洲海溝英語Middle America Trench

起源

加勒比板塊被認為是一個大火成岩省,在幾千萬年前的古太平洋中形成。當大西洋開始擴張,北美洲和南美洲即被向西推動,於是太平洋洋盆開始在美洲大陸的西緣之下消減。由於加勒比板塊較太平洋海底的其餘部位為厚,地勢也較高,因此它並沒有像其他太平洋海底那樣消減,而是相對北美洲和南美洲向東運動,仰沖於大西洋海底之上,並在3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形成之後,最終完全和太平洋失去了聯繫。

據推斷,南美洲板塊的西向運動使分別與其北端和南端相鄰的加勒比板塊和斯科舍板塊均受到擠壓。這兩個板塊因而具有相似的外形,其東界都是南美洲板塊的消減帶。[1]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