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藝術(英語:theater),又稱舞臺劇,主要指戲劇。傳統的戲劇,主要指在劇場中演出的戲劇。但隨著科技進步,廣播、電影、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戲劇已經不只是在表演場所中發生的演出活動,戲劇形式的廣播、電視節目及電影充斥在一般大眾的生活之中;戲劇一詞因為在用字上無法輕易將透過媒體轉介的節目排除在外;為求語句通順以及避免誤解,有時會以舞台劇、劇場、劇場藝術表示劇場形式的戲劇,以代替戲劇一詞。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6月23日) |
此外,自從現代舞發明之後,舞蹈演出脫離了舞劇的範疇,展開了一個新紀元,開始有戲劇形式以外的舞蹈在劇場出現;加上現代劇場設計與現代舞的發展期相當接近,因此在表演藝術中,兩者之間密切的程度往往超越戲劇或其他舞蹈。劇場設計師對戲劇或舞蹈的設計工作雖常有各自的喜好或專長,但並非明確的分野;對於劇場技師而言,兩者之間更是幾無差別。因為種種因素,在討論劇場藝術時,舞蹈表演無法被排除在外;而在學術分科中,舞蹈與戲劇之間的密切關係,更是同為表演藝術的音樂所無法相比。
劇團與藝術流派
劇團以劇場為名,推測最初來自於劇院所屬的劇團,例如宮廷劇院所附設的表演學校;後來才產生了與劇院無從屬關聯的劇團以劇場為名稱。另外,由於一些劇團對於戲劇表演有其特殊見解,因此劇團的名稱被視為一種特殊的流派,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但欽科所建立的莫斯科藝術劇場。後來,有一些藝術家,直接以劇場為名提出的理論或理念,如葛羅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或是由外在力量將某種特定風格的藝術家或作品與以歸類,如荒謬劇場。時至今日,劇場一詞已經與劇院或劇團沒有絕對必然的關連。
西方現代劇場運動
- 莫斯科藝術劇場:由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但欽科所建立。
- 自由劇場:是法國人安東尼·安瑞於1887年在巴黎所建立,是小劇場戲劇的起源[1]。
- 史詩劇場:由貝爾托·布萊希特發起,相信劇場的終極目標在改革社會[2]。
- 殘酷劇場:是由法國戲劇理論家安托南·阿爾托所提出[3]:145,強調在藉由受控制的戲劇環境,讓人們瞭解自己的真實[4] 。
- 貧窮劇場,由波蘭導演葛羅托夫斯基提出[3]:190,不強調華麗的布景,專注於劇場本質的探討,以演員為劇場藝術的核心。
- 環境劇場(Environmental Theater):由理查·謝喜納所建構,強調表演走出劇場,可以在任何的空間內演出[5]。
- 荒謬劇場:指1940年代至1960年代主要興起於歐洲的一個戲劇流派,最早是由馬丁·艾斯林出版的《荒謬劇場》一書開始[3]:162,像薩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戲劇即為荒謬劇場的例子之一[6]。
東亞的現代劇場運動與劇場現代化
東亞在文化傳統中有其固有的戲劇活動及形式。自從近代西方國家航海技術的拓展,東西交流頻繁化也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所挾帶入境的西方文化,使「西化」成為許多國家現代化的一部份。東方國家的戲劇現代化,大體上圍繞著橫向移植與直向傳承的文化撞擊發展,藉著截然不同的養分供給,形成了現今多采多姿的劇場風貌。
中國大陸的話劇運動(中國話劇運動),春柳社在1907年在日本《黑奴籲天錄》的演出是早期發展的重要時點[7]。而1901年南洋公學也有學生劇的演出[8]。1910年任天知在上海成立了戲劇團體進化團,當時推出的新戲,也稱為「文明戲」或「白話戲」。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有許多以對日抗戰為主題的抗日戲劇,從一開始的上海、南京,以及後來的重慶和延安,都有類似主題的戲劇。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有許多探索和實驗性質的話劇,稱為先鋒話劇。
台灣在日治時期時,在二十世紀初曾一度出現臺灣新劇運動。日本新劇社團川上音二郎劇團在1911年5月4日於在臺北市朝日座演出,是台灣首場新劇演出,之後也有上海民興社以及台灣本地的劇團演出,其中也有臺灣文化協會推廣的文化劇,後來因為新劇中的政治訴求,遭到日本當局打壓,在1929年到1936年之間,逐漸衰落。1930年代一度出現以學習日語為目的青年劇運動[9],後來其中也帶有日本政治宣傳或政令宣導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在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臺灣,之後台灣出現許多的國語話劇(台灣話劇運動)[10]。李曼瑰在1960年在1963年有發展「小劇場運動」,1980年代開始,也有另一波的實驗劇場以及小劇場興起(台灣小劇場運動)[11]。
日本早期的演劇,在明治時代末期受到西方影響,形成新劇。而1960年代在日本也有小劇場的運動,以寺山修司、唐十郎、蜷川幸雄為「小劇場第一世代」[12][13]。
韓國在二十世紀受到西方思潮以及日本的影響,也有因此產生的新劇。在1919年追求韓國獨立的三一運動之後,新劇大量出現[14]。後來陸續成立了松京學友會、同友會、土月會和劇藝術研究會等團體,後來受到日本的鎮壓而結束。
技術層面
劇場本身預設了合作的生產型式以及集體的接收型式。戲劇結構不同於其他的文學形式,戲劇會直接的受到合作生產以及集體接收的影響[15]。要完成一齣戲,需要許多人的合作,例如劇作家、導演、演員,另外還需要技術製作群,其中包括了佈景設計、燈光設計、劇裝設計、聲音設計、舞台監督、製作經理和技術經理。有些戲劇也需要作曲家、劇場構作或武打導演。
舞臺技術(Stagecraft)泛指有關劇場、電影以及電視技術層面的事務。其中包括搭建佈景、裝設以及調整燈光、服裝的設計以及採購、化妝、道具管理、舞臺管理、混音以及錄音等。舞臺技術和舞臺美學(scenograph)不同,舞臺技術是技術的領域,主要是要在具體呈現設計者的美學願景。
最簡單的舞臺技術可以由一個人負責(多半是舞台經理),負責所有的佈景、化妝、燈光和聲音,並且組織演員。若更專業的劇團(例如百老匯),舞臺技術團隊可能有上百人,其中包括木工、畫家、電工、舞台工人、縫紉工、假髮師等。現代的舞臺技術是高度分工和專業的,其中有許多的子工作,也有許多的歷史和傳統。大部份的舞臺技術是界於這兩種極端之間。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