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前奏曲(法語:Prélude)是一種短樂曲。前奏曲最初只是演奏家在演奏組曲之前即興演奏的一小段器樂引子,後逐漸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前奏曲也在歌劇中被用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於劇中的音樂,在正場前使用。17世紀時出版商在出版樂譜以前會印發前奏曲作為廣告。

序曲與前奏曲最大的差別是前奏曲可放在各幕之前,但序曲只能放在第一幕之前。這是因為序曲是代表整部戲劇歌劇芭蕾的劇情,而前奏曲一般只代表各幕的劇情。此外,序曲一般會先完整演奏結束之後才正式進入第一幕;而前奏曲則是在樂曲快結束時,布幕便開始緩緩升起,把觀眾情緒導入該幕的劇情內。所以前奏曲也常常直接銜接該幕的第一首曲子,而並無明顯結束的樂句。

巴洛克音樂時代,前奏曲也經常作為賦格曲的前奏。巴哈就曾為所有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創作過前奏曲和賦格曲的組合,總稱《平均律鍵盤曲集》。

到了浪漫主義時期蕭邦創作的《24首鋼琴前奏曲》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性質,具有浪漫與幻想的風格。李斯特·費倫茨寫過一部《前奏曲》,但並不是真正的前奏曲,而是一首獨立的交響詩。該作品取材於一首詩,原意為人的一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前奏;但李斯特的作品並不悲觀,充滿對人生的讚美和肯定。德布西也創作過獨立的前奏曲。蕭斯塔科維奇也創作過鋼琴作品《24首前奏曲》(也是和賦格曲的組合)。

Remove ads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