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程-架構-最佳化模型(英語: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 model)是英特爾於2016年開始採用的針對其中央處理器的開發模型。在這種3個階段的模式下,每一次中央處理器的製程升級之後將會對微架構進行升級,然後對微架構進行一次或多次的最佳化。它取代了英特爾以前採用的Tick-Tock模型,據英特爾稱,Tick-Tock模型在經濟上已不可持續,因為提升製程工藝的研發費用變得比以前多得多。[1][2][3][4][5]

背景

在採用製程-架構-最佳化模型之前,英特爾採用的是更加激進的Tick-Tock模型,這種模型省去了最佳化環節,在微架構進行升級後就會再次升級晶片製程,這種發展模式讓英特爾最早推出了基於14奈米製程的中央處理器。[6]然而,隨著新製程工藝的研發費用越來越高[2],且如果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效能過高,可能導致x86中央處理器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若造成此局面,英特爾將會被《反壟斷法》制裁(之前歐盟已經因此做出制裁[7])。基於這兩方面因素考慮,英特爾於2016年起正式宣布放棄Tick-Tock,改用製程-架構-最佳化模型。[5]

路線圖

More information 製程工藝, 升級製程 ...
製程工藝 升級製程 升級微架構 進行最佳化 後續(可選)[8][9]
1:
14奈米製程
2014:
Broadwell微架構
(第5代酷睿
2015:
Skylake微架構
(第6代酷睿)
2016:
Kaby Lake
(第7代酷睿)
2017:
Coffee Lake
(第8代酷睿)
2018:
Coffee Lake Refresh
(第9代酷睿)
2019:
Comet Lake
(第10代酷睿)
2021:
Rocket Lake
(第11代酷睿桌面端)
參考文獻:[1][3][10][11]
2:
10奈米製程
(Intel 7)
2018:
Cannon Lake
(第8代酷睿,基於Palm Cove核心)
2019:
Ice Lake
(第10代酷睿部分行動端產品,基於Sunny Cove核心)
2020:
Tiger Lake
(第11代酷睿行動端產品,基於Willow Cove核心)
2021:
Alder Lake
(第12代酷睿,基於Golden Cove核心)
2022:
Raptor Lake
(第13代酷睿)
參考文獻:[1][11][12][13]
3:

7奈米製程(Intel 4)

2023:
Meteor Lake
(第14代酷睿)
參考文獻:[14]
3:
5奈米製程
Intel 20A
Intel 18A)
2024:
Arrow Lake
(第15代酷睿)
Lunar Lake
(第16代酷睿)
參考文獻:[15]
Close

影響

在Tick-Tock模式下,英特爾推出新的製程工藝的速度是較快的,但由於此模型推出,英特爾長時間以來不升級製程,而一直對14奈米製程進行最佳化,所以導致在對手(AMD)已推出基於7奈米製程Ryzen處理器時,[16]英特爾卻推出了基於最佳化版14奈米製程的處理器(Rocket Lake[17],這也導致英特爾在一段時間內,它的中央處理器效能上存在一定劣勢。[1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