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馮銓(1595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翁,號鹿菴。直隸涿鹿中衛籍(今河北涿州市)昌黎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兩朝皆官至大學士。
馮銓為薊遼兵備道馮盛明之子。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舉己酉科順天鄉試四十四名[1],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歷春坊贊善、諭德,轉少詹事。天啟間附和魏忠賢,參與殺害楊漣、熊廷弼等,充《三朝要典》總裁官。遷禮部侍郎,協辦東閣太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因閹黨內鬥,遭政敵崔呈秀唆使他人攻擊彈劾[2],最終回籍閒住,崇禎元年(1628年)削籍,家居十七年。
清順治元年(1644年),受多爾袞徵用,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後累官禮部尚書,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學士,加少師兼太子太師[3]。上疏請恢復明朝票擬舊制,與謝升議定郊社、宗廟樂章[4]。曾參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的工作,1650年刊印。[5]順治十三年以年老離職,仍留備顧問。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於涿州。諡文敏[6]。
馮銓效力清朝,「舉家男婦,皆效滿裝」。他對多爾袞說:「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
姜瓖歸順之時,馮銓向姜瓖索饋3萬兩。多次受言官彈劾。浙江道監察御史吳達奏章,「狐媚成奸,豺狼成性,蠹國禍民,如今日之馮銓者也」[7]。順治十一年(1654年)馮詮藉陳名夏案彈劾了四十一名南方籍漢官,以致人心惶惶。順治帝以基礎未穩,不想激化矛盾,親自警告馮銓,莫再興風作浪。順治十二年(1655年)母喪[8],未守孝,「入直如故」,遭順治帝斥責[9]。
其父馮盛明是進士出身,官河南左布政,後任薊遼兵備道,皇太極陷遼陽,棄官而歸,被熊廷弼治罪。
有子馮源淮、馮源濟、馮源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