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馮·布朗環形山(Von Braun)是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側的一座大型古隕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火箭總設計師暨美國航空航天工程主設計師華納·馮·布朗(1912年-1977年),1994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該隕坑西側及西北分別毗鄰本生環形山和傑勒德環形山,西南靠近拉瓦錫環形山,更小但更突出的哈丁隕石坑則位於它的東北偏東方[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41.1°N 78.0°W,直徑61.83公里[3],深度約2.72公里[1]。
馮·布朗環形山外觀呈不規則圓形狀,南北方向稍長。坑壁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後續撞擊侵蝕,環坑沿覆蓋了一系列的撞擊坑,其中最醒目的是位於西側邊緣上的衛星坑馮·布朗 E,其外側壁重疊在馮·布朗環形山的內側壁上。馮·布朗環形山的東南和西北內側壁已部分坍塌,並形成一道階地狀凸崖。它的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220米[1],內部容積約3268立方千米[1]。坑內地表已被熔岩覆蓋、撫平,並隨熔岩的凝固收縮形成一系列縱橫的月溪,主要集中於西半側坑底。此外,坑底還散布有許多小坑穴,在東南部可看到一座圓杯狀的小隕坑。
1994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該隕坑曾被指名為衛星坑拉瓦錫 D(所謂的衛星坑標記法:以所靠近的主坑名+字母來命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