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森·米爾斯坦(英語:Nathan Milstein、1904年1月13日—1992年12月21日),烏克蘭裔美國小提琴家,以其出色的巴哈演繹而聞名於世,有「小提琴貴族」之稱,此外他的浪漫派曲目詮釋亦為人稱道。
以任一個世代的標準來看,米爾斯坦的演奏生涯都是驚人的長,1986年7月在斯德哥爾摩是他最後的公開演出,當時已八十二歲的米爾斯坦仍維持其演出水準,對弦樂演奏者而言尤其不易。
生平
1904年1月13日,米爾斯坦出生在俄羅斯帝國敖德薩(今烏克蘭境內)一個猶太人家庭,在家中七名子女中排行第四。據說,由於目睹11歲的雅沙·海飛茲在演奏會上傑出的表現,米爾斯坦家的雙親決意栽培孩子成為一名小提琴家。7歲時,米爾斯坦師從彼得·史托里亞斯基學小提琴,11歲受入萊奧波德·奧爾邀請,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米爾斯坦回憶聖彼得堡的學習歷程[1]:84, 86 [2]:443:
每個希望能演奏得更好的小孩,都想同奧爾學習,他的天分既好,也是一名好老師。我一週會到音樂院兩回,每回上課都有四十至五十人的觀眾,教室裡有兩架鋼琴,一位鋼琴合作替我們伴奏。當奧爾因病無法到學校上課的時候,他就會要我到家裡去。
米爾斯坦亦曾師從比利時小提琴家尤金·易沙意,但他認為自己從伊薩伊處所得甚少。他在自己的紀錄片中回憶道:「1926年,我開始同伊薩伊上課,但他並不怎麼注意我。我認為這樣也許更好,我畢竟必須為自己打算些。」[1]:86 [2]:444
1921年,米爾斯坦和在基輔演出的霍洛維茲兄妹相遇,兩人的情誼自此展開[註 1],經常合作在蘇聯範圍內巡演,1925年一同到巴黎、馬德里、南美洲等地巡演[3]。1929年,在美國首演(與斯托科夫斯基、費城管弦樂團合作),此後十年間他在在美加各地巡演。1943年入美國籍[4]。
在1986年7月於斯德哥爾摩演出後,由於失足所造成的手部傷勢,迫使他結束了演奏生涯。1992年12月21日,米爾斯坦在倫敦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88歲[5]。
作品
- 自傳
- 《從俄國到西方》,1990年
- 作曲
- 唱片
- 巴哈: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及組曲
- 內森·米爾斯坦的藝術
- 內森·米爾斯坦精選
- 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柴科夫斯基和孟德爾頌 - 小提琴協奏曲
- 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 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
- Paganiniana:小提琴演奏會 - 內森·米爾斯坦
- 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2,1004,1006
- 內森·米爾斯坦: DG 與 EMI 唱片合集(35 CDs)
獲獎與榮譽
評價與特色
米爾斯坦在演奏外也從事作曲、改編,他對於運音與句法尤其講究,經常花費許多時間鑽研演奏指法。
個人生活
此章節需要擴充。 |
軼事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