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興登堡號(德語:SMS Hindenbu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的三艘德夫林格級大巡洋艦[註 2]的末艦,採用略作修改的設計。它同樣裝備有八門305公釐主砲,但通過改良的砲塔,能夠射的更遠。該艦也較兩艘姊妹艦稍大及更快。其艦名是為紀念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這是在坦能堡戰役和馬蘇里安湖戰役中的獲勝指揮官,也是德國軍隊在1916年的最高決策者。興登堡號是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成的最後一艘主力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興登堡號 |
艦名出處 | 保羅·馮·興登堡 |
建造者 | 威廉港帝國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3年10月1日 |
下水日期 | 1915年8月1日 |
入役日期 | 1917年5月10日 |
結局 |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德夫林格級 |
船型 | 戰鬥巡洋艦(大巡洋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212.8公尺 |
型寬 | 29.0公尺 |
吃水 | 9.57公尺 |
動力輸出 | 71421千瓦 |
動力來源 | 四軸,四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26.6節 |
續航力 | 6100海里(以12節速度行駛時) |
乘員 | 1112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興登堡號在戰爭後期入役,因此服役時間很短。1917-18年,該艦作為第一偵察集群的旗艦參加了一些簡要艦隊行動,但從未進行大規模出擊。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星期里,隨著各主力艦的船員們發生譁變,艦隊的最終決戰計劃也宣告落空。之後,興登堡號跟隨其餘德國戰鬥巡洋艦於1918年11月被扣押至斯卡帕灣。為了防止被英國皇家海軍強占,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於1919年6月下令鑿沉這些艦隻。興登堡成為最後一批沉沒的艦隻。它於1930年被打撈上岸,並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拆解報廢。
興登堡號的全長為212.8公尺(698英尺2英寸),舷寬29公尺(95英尺2英寸),有9.29公尺(30英尺6英寸)的前吃水和9.57公尺(31英尺5英寸)的後吃水。它的設計排水量為26,947公噸(26,521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31,500公噸(31,000長噸)。[1]與其兩艘姊妹艦一樣,興登堡號的船體採用西門子-馬丁低碳鋼以縱肋式結構建造,它們被分為十七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5%的雙層船底。[2]主桅採用三角桅杆,並配有射擊崗、測距機和夜間哨崗。艦隻由四台蒸汽輪機提供動力,以驅動四副螺旋槳。蒸汽由18台船用鍋爐供應,其中14台為燃煤式,另外4台為燃油式。艦內配備兩個艦舵,各由一台主軸發動機提供動力,並配備一個手動備用裝置。每個方向的最大舵偏轉角為40°。[3]興登堡號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為72,000匹軸馬力(73,000匹公制馬力;54,000千瓦特),最大功率則可達95,777匹軸馬力(97,105匹公制馬力;71,421千瓦特)。雖然比它的姊妹艦們長2.5公尺(8英尺2英寸)、重300公噸(300長噸),但興登堡號的速度也更快,在海試期間能夠以26.6節(49.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而同級首艦德夫林格號僅可達到25.5節(47.2公里每小時)[4]。它們的標準船員編制為44名軍官和1068至1138名水兵,但在擔任分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62名水兵。[1]
興登堡號的主艦砲與其兩艘姊妹艦相同,為八門分布在四雙聯裝砲塔內的305公釐50倍徑速射砲[註 3],它們是以背負式布局成對安裝在中央艦艛兩端[6]。然而,砲塔採用了Drh LC/1913型砲架,這是安裝在德夫林格號和呂措號艦上的Drh LC/1912型的改進版本,可令興登堡號的砲管提升至16°仰角,而非早期型號的13.5°[7]。如此使得安裝在Drh LC/1913型砲架內的火砲射程較舊式砲塔多出約2,000公尺(2,200碼)[8][註 4][註 5]。如同其姊妹艦呂措號一樣,興登堡號的副砲為十四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和四門分布在前煙囪周圍的88公釐45倍徑高射砲。魚雷武器由四具600公釐(24英寸)魚雷發射管組成,並配備16枚H8型魚雷。[9]
作為德夫林格級大巡洋艦的3號艦及末艦,興登堡號是由威廉港的帝國船廠承建。它是為替代老舊的防護巡洋艦赫塔號而以「赫塔代艦(Ersatz Hertha)」為代號訂購[註 6],並於1913年6月39日開始架設龍骨。艦隻於1915年8月1日下水,但當時並未舉行隆重的下水儀式,僅在艦艏兩側分別裝飾了一個花環。[10]由於戰爭時期的建設重點發生變化,它直至1917年5月10日才完工,那時已來不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與任何大規模行動。[11]當時,英國海軍情報部門認為,該艦的入役時間如此之晚,是因為它在1916年6月的日德蘭海戰結束後被部分拆除,以用作對德夫林格號的維修[12]。實際上,施工進展緩慢的原因是由於勞工短缺[13]。
興登堡號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完工的一艘戰鬥巡洋艦,因此服役生涯非常短暫。它於1917年10月20日全面投入使用,但這已為時過晚,無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與任何重大行動。11月17日,興登堡號、毛奇號,連同第二偵察集群的小巡洋艦,在德國海岸附近為德國掃雷艇提供遠程支援,後者當時正遭到英國軍艦的襲擊。英國襲擊者包括新式戰鬥巡洋艦反擊號、勇敢號和光榮號。[14]然而,這次突襲很短暫;當興登堡號和毛奇號抵達現場時,英國艦隻已經中斷攻擊並撤退了。11月23日,興登堡號接替塞德利茨號擔任第一偵察集群的新旗艦,並由時任集群司令的海軍中將弗朗茨·馮·希佩爾登艦升旗。[13]
1917年末,公海艦隊的輕型部隊開始在英國至挪威間的北海海域展開反護航襲擊[註 7]。10月17日,布雷巡洋艦麗蠅號和牛虻號攔截了其中一支護航船隊,擊沉了十二艘貨船中的九艘以及兩艘護航驅逐艦——強弓號和瑪麗玫瑰號,然後轉回德國。12月12日,四艘德國驅逐艦又伏擊了另一支由五艘貨船和兩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護航船隊;僅餘其中一艘英國驅逐艦倖存。[15]這兩次襲擊促使英國大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戴維·貝蒂分離了幾艘戰艦和戰鬥巡洋艦來保護船隊。[16]這給了德國海軍於整個戰爭期間都在等待的機會:將數量占優的大艦隊一部分引誘出來,從而進行孤立並消滅。希佩爾策劃了這次行動:第一偵察集群的戰鬥巡洋艦,在小巡洋艦和驅逐艦的陪同下,將攻擊其中一個大型護航船隊,而公海艦隊餘部則隨時待命,準備攻擊英國的無畏艦部隊。[17]
1918年4月23日05:00,德國艦隊以興登堡號為首,離開席利希錨區。希佩爾下令無線電通訊量被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防被英國情報部門截獲。[17]在06:10,當德國戰鬥巡洋艦來到距卑爾根西南約60公里(32海里)處時,毛奇號遭遇右舷螺旋槳脫落。在沒有水阻力的情況下,無螺旋槳的軸開始越來越快地旋轉,直至一個發動機齒輪散架。破碎機械的彈片損壞了幾台鍋爐並在船體上撕開了一個孔洞;導致艦隻在水中停滯。[18]其船員進行了臨時維修,使得艦隻能以4節(7.4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然而,它最終決定由戰艦奧爾登堡號實施拖曳回港。儘管遭遇挫折,希佩爾還是繼續向北。至14:00,希佩爾的部隊已多次越過護航路線,但一無所獲。14:10,希佩爾將其艦群轉向南行。至18:37,德國艦隊返抵基地周邊的防禦雷區。它們後來發現,護航船隊的離港時間比德國計劃人員預期的晚了一天。[17]
1918年8月11日,希佩爾獲晉升為海軍上將,並被授予整個公海艦隊的指揮權。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則接替希佩爾擔任第一偵察集群司令,於翌日在興登堡號艦上升起自己的旗幟。[13]
興登堡號本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參加最終艦隊行動。公海艦隊的大部將從它們的威廉港基地出發與英國大艦隊進行決戰;時任海軍戰爭指揮部總參謀長的賴因哈德·舍爾,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創英國海軍,以便為德國爭取更好的談判地位。[19]該計劃涉及兩組小巡洋艦和驅逐艦分頭同時發起襲擊,其中一組前往法蘭德斯,另一組的目標為泰晤士河口;而興登堡號和其餘四艘戰鬥巡洋艦將支援對泰晤士河口的進攻。兩組攻擊完成後,艦隊將在荷蘭海岸會師,並在那裡與大艦隊交戰。然而,許多厭戰的水兵認為此次行動會破壞和平進程並延長戰爭。當公海艦隊在威廉港集結時,水兵們開始大規模出逃。[20]在德夫林格號和馮·德·坦恩號行經分隔威廉港內港和錨區的水閘期間,兩艘艦共有大約300名船員翻過舷側並消失在岸上[21]。
1918年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興登堡號已準備好在行動中作為旗艦出航。然而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幾艘戰艦的船員相繼發動譁變;來自第三戰列分艦隊的三艘艦拒絕起錨,並在圖林根號和黑爾戈蘭號艦上展開了破壞行動。面對公開的叛亂,起航的命令被迫撤銷,計劃中的行動亦隨之放棄。[22]為了鎮壓叛變,公海艦隊的各分艦隊均遭解散[21]。羅伊特隨後將他的司令旗轉移至毛奇號艦上[23]。
根據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康邊停戰協定》條款,德國艦隊的大部將在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押至英國斯卡帕灣;當中包括興登堡號和其餘戰鬥巡洋艦。1918年11月21日,被扣押的艦隻——14艘主力艦、7艘小巡洋艦和50艘最具現代化的魚雷艇,最後一次駛離德國海域。[24]在啟程之前,時任海軍內閣國務大臣的海軍上將阿道夫·馮·特羅塔向羅伊特明確表示,他不能允許協約國在任何情況下強占這些艦隻[25]。艦隊先與英國輕巡洋艦卡地夫號會合,再由後者引領至協約國艦隊,以護送德國人前往斯卡帕灣。這支大規模的聯隊是由由370艘英國、美國和法國軍艦所共同組成。[26]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扣押狀態。羅伊特通過《泰晤士報》的一份副本得知,停戰協定將於1919年6月21日失效,這是德國簽署和平條約的最後期限。羅伊特得出的結論是,英國人有意在停戰期滿後強占德國軍艦[註 8]。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伺機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羅伊特於11:20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自沉命令。[25]興登堡號是最後一艘沉沒的艦隻,時間為17:00。其艦長特意安排艦身平穩下沉,以便他的船員更容易逃脫[27]。經過數次不成功的嘗試之後,興登堡號最終於1930年7月23日被打撈上岸,並於1930年至1932年間在羅塞斯拆解報廢。其艦鐘則於1959年5月28日交還德國聯邦海軍。[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