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詔,7世紀初,在今雲南洱海地區的六個大型部落,稱為「六詔」。

唐時西洱河地區,居住著烏蠻,共分6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當中蒙舍詔因地處南方,稱為南詔,亦為各部落中最強,家族姓蒙氏。「詔」解作酋長[1]

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號大蒙國,稱奇嘉王[2](雖然稱國,但還只是個部落[3])。另一種說法是南詔東北白崖的白國張樂進求讓位於避仇來居的細奴邏[4]細奴邏遣子入,求唐保護。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起,吐蕃先後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台登郡王,賜名「歸義」。729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源(今鹽源)。六詔中的邆賧詔、浪穹詔、施浪詔及河蠻依附於吐蕃,而越析詔、蒙巂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

六詔起源於爨族,在爨族分裂為兩部之後由西爨(白蠻)發展而來。

六詔分別為:

蒙舍詔因其位於諸詔之南,又稱南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唐朝支持下兼併五詔,進爵雲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為基地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位於今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

注釋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