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新教运动中的一个派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貴格派(英語:Quakers,直譯:顫抖者[2]),正式名稱為公誼會宗教協會(英語: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3]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3月) |
貴格會成立於17世紀的英國,創始人為喬治·福克斯。「貴格」(Quaker)最早是德比的貝內特法官法官取的蔑稱:福克斯在1650年的一次庭審上被貝內特要求不再傳道並收回言論時告訴他:「你應該在上帝的公義面前顫抖(quake)」,貝內特於是將福克斯和他的追隨者譏為顫抖者(Quakers)。[4][5] 但也有說法稱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
貴格會的信徒曾經受到英國國教迫害,與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隨後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的貴格會教徒逃離麻薩諸塞州而定居在羅得島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地。由於賓夕法尼亞州有大量貴格會教徒聚居,習慣上以「The Quaker City」作為費城(Philadelphia)的別名,因而費城人也被稱為「Quaker」,位於費城屬於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的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or UPenn),其運動校隊也被命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貴格隊。
貴格會是唯一一個作為宗教組織整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團體。[6]1947年,貴格會因其在人道主義領域的傑出貢獻,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戰爭受害者提供的無私援助,而榮獲該獎項。諾貝爾獎委員會特別表彰了貴格會在全球倡導和平與非暴力的工作,以及其成員在國際衝突中的救援行動。
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指出,貴格會通過不懈的努力踐行其「和平主義」理念,在面對戰爭和衝突時,提供難民救助和戰後重建,體現了宗教組織在人道主義行動中的重要作用。[7]
貴格會曾經傳入中國。美國差會在江蘇省南京、六合工作,今日南京市六合區基督教堂系源於貴格會傳統。1953年遷往台灣繼續工作;英國差會(稱為公誼會)曾經在四川的重慶、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貴格會核心價值觀:即簡樸、和平、誠信、社區、平等、和管理。[8]但即便如此,信徒們被鼓勵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來探索信仰,而不是遵循固定的教條。信徒們相信內在之光,即每個人內心都有神聖的火花,即「內在之光」,這使得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體驗到神的存在。其崇拜形式通常是靜默聚會,信徒們在安靜中等待神的啟示,強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溝通。[9]
貴格會堅決反對奴隸制,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後的廢奴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貴格會強調非暴力、和平主義以及社會公正。他們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並提倡通過精神力量而非武力解決衝突。[10]貴格會信徒們不尊稱任何人也不要求別人尊稱自己,主張任何人之間要像兄弟一樣。[11]
此條目缺少有關宗教主張(由於自由表達各種都有,甚至包括無神教友;可按英文維基百科簡略翻譯)的資訊。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