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公家機關所屬的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立大學(英語:public university)多是指由政府成立,以公費營運的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有部份的公立大學是由被政府接收的私立大學重組而成;亦有公立大學雖由政府成立,但其營運收入主要來自私營部門,籌資模式亦已改為市場主導。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月20日) |
中國大陸的大學以公立大學為主,由國家財政負擔其費用支出。公立大學(除軍校外)的主管單位一般是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機構,一些學校的主管單位為國家部委或者主管某事務的委員會,譬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主管單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由部委主管的大學一般為重點建設高校。
一些目前屬於省級教育行政機構管理的大學過去曾經由部委管理,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改革中被劃歸省級教育行政機構主管,例如西南政法大學與燕山大學。這些大學中一部分屬於省部共建高校,即由省級教育行政機構主管,某一部委參與管理。
歷史上,民國時期許多優秀私立大學在中共建政後被改造為公立大學,例如原燕京大學在1949年被接管後,分拆合併給了多個公立院校。基於同樣歷史原因,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目前依然以公立大學為主,中國大陸的私立大學普遍收費昂貴,且教學質量較低、社會認可度不高[1]。過去曾出現過掛名公立大學的民辦獨立學院,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規定,剩餘獨立學院都需要轉型為普通的私立大學[2]。
香港最早成立的公立大學是香港大學。在二戰後的高速發展時期,多所本地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相繼成立(首先為196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然後為1991至1997年間成立及升格的多間院校)。[3]
臺灣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擁有國立、省立、直轄市立等3種公立大學,隸屬機關的行政級別,代表該校的主要資金來源。臺灣省原來有數所包括省立大學(興大、成大)在內的省立高等院校,但後來均改為國立。現今臺灣非屬國立的公立大學僅有臺北市立大學、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等2所直轄市立大學。
澳洲的高等教育體系是以公立大學為主。澳洲有一所國立大學,是由澳洲聯邦政府立法成立的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其餘三十多所公立大學皆由各地州政府立法設立;少數一至兩所為私立大學。然而,臺灣媒體經常分辨不清國立大學與公立大學的區隔,導致錯誤翻譯情況發生,例如誤將公立的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錯翻為「國立」雪梨大學。
在日本所謂公立大學是地方公共團體(都道府縣,市區町村)直接設置的大學和公立大學法人設置的大學。公立大學法人是1個或複數的地方公共團體設立的團體。《學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地方政府必須負擔公立學校的辦學經費。但是,各地區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經濟發展水準上的差異,必然導致各地公立學校規模和質量上的差別,從而產生教育機會和教育條件的不平等。為了縮小這種差別和不平等,日本政府制定了國家經費補助制度,對補助的對象、數額都作了具體規定。除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國家一般負擔1/2之外,還規定對包括公立高中等公立學校,在修復因異常災害而損毀的建築物、土地、設備等所需經費的2/3,由國庫負擔。對振興產業教育所需的經費,文部科學省也專門訂有國庫補助的對象和補助的標準。同時在地方交付稅金制度上,有關法律也作了明確規定,必須確保縣市的所得稅、企業稅、酒稅的32%作為「地方撥付稅」,由地方支配,其中的相當部分,則用於作為公立學校的辦學經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