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社会学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耗,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又譯過密化、包裹化,簡稱內捲,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無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內部繼續發展、複雜化的過程。
內捲化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和生物學中的「退化」和「進化」都截然不同。內捲不會幫助人類從一個低效的階段進步到高效的階段,但也不會讓人們退化掉某種能力。
大約從2018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變得廣為人知,並引申表示付出大量努力卻因遞減定律而得不到等價的回報,必須在競爭中超過他人的社會文化,包含了惡性競爭、逐底競爭等更為負面的含義。
內捲化出自拉丁語的「involutum」一詞,原意是「包起來」「捲起來」等。英語的involution有「糾纏」、「螺旋向內」、「錯綜複雜」等意思,也可以指數學上的「對合」。
該詞因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古登威澤爾、美國社會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等人的使用而聞名[1]。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區分了「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與「演化」(德語:Entwicklung)的不同意涵[1]。德國數學家、哲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在1714年使用「演化」(英語:Evolution)一詞來形容如蛆之於蒼蠅、毛蟲之於蝴蝶等的個體生物的發育過程,指出這些過程只是上帝將生命以無數單子的形式放入世界後的展開[2]。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萊布尼茲所提出的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進行批判時,指出按照萊布尼茨的理論,所有的進化已經存在於生命的起源之中,因而進化論就是「退化論」(theory of involution)[2]。在康德的使用中,「Involution」的主要含義則是內捲、內纏、退化復原等[1]。
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古登威澤爾發展了內捲化的概念[3]:在1936年的研究原始文化的一篇論文中[4],他使用「內捲化」來形容某文化模式達到某最終形態後,無法自我穩定,也無法轉變為新的形態,只能使自己在內部更加複雜化[5][6]。戈登威澤認為,文化模式達到了極致之後,模式的規定導致了文化的外在的統一性,從而漸進發展起統一性內部的不同要素的多樣性:如毛利人的裝飾藝術要素很少,卻有著複雜而精細的設計,戈登威澤將這種現象稱為內捲化[6]。
30年後,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 《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文中借用戈登威澤的內捲化概念,以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3]。格爾茨認為,印度尼西亞許多世紀以來稻作的強化產生了更多是社會的複雜性,而不是技術或者政治的變革,這一過程也被格爾茨稱為「內捲化」(英語:Involution)[6]。格爾茨使這一概念在人類學界與社會學界廣為知曉,成為一種描述社會文化發展遲緩現象的專用概念[6]。
格爾茨在《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書中提出了「農業的內捲化」這一概念,用以解答為什麼爪哇沒有產生農業變革以促進工業革命的發生[7]。格爾茨在書中認為,1830年代以後的爪哇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一個是增長的人口壓力,另一個則是阻礙本地經濟作物種植和商業部門發展的帝國主義模式[8]。而爪哇面對土地短缺卻採取了共同分擔貧困(英語:shared poverty)的模式,引起了爪哇工業化的失敗[7]。格爾茨援引戈登威澤的內捲化概念,指出文化模式發展到極致後,帶來內部的修飾性和裝飾性,強化技術細節,無休止地增加鑑賞性,並且用以對應到爪哇的水稻農業在土地使用、租佃關係、勞動力安排等方面的複雜化,將爪哇的梯田形容為「過分欣賞性的發展、一種技術哥德式的雕琢、一種組織上的細化」[6][8]。
格爾茨還將印度尼西亞的農業內捲化引申到城市範疇[9]。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民族獨立未有帶來印度尼西亞的快速發展,人口湧入城市卻沒有帶來工業化,引起的只不過是以原來在農業中出現的共同分擔貧困(英語:shared poverty)的模式拓展到城市中[9]。跨國公司通過開採國家資源控制貧困人口,同時提升了精英的權勢,使得貧苦民眾生活更難以受到制度保障,經濟的增長也無益於大眾[9]。
格爾茨的內捲化概念藉由印度裔漢學家杜贊奇、歷史學家黃宗智等人的使用引入中國農村研究,在中國學界引起爭論。黃宗智在2000年所著《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用經濟學的邊際效益遞減來解釋內捲化,與格爾茨原本的理論有所不同。[1][6]
杜贊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中參照該概念到中國農村社會發展分析[10][11],並提出「國家政權內捲化」(State Involution)[12]。
李懷印、張佩國等學者反駁「國家政權內捲化」這一概念的定義,並強調華北村落存在自律性[13]。
此外,相關分析已拓展到國有企業分析[6]、城市研究[6]、學術研究[14]、教育發展[15]、法律訴訟[16]、民主發展[17]、制度創新[18]等不同領域,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研究中影響較廣、提及頻率較高的概念之一[6]。
大約從2018年開始,內捲化一詞逐步進入中國公眾視野,其含義也發生了偏移。格爾茨、黃宗智等學者的「內捲化」是用來解釋農耕社會為何未能工業化、轉化成資本主義經濟的概念。而在中國網路文化中,「內捲」一詞用來指代內部惡性競爭、過度競爭,或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現象。如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最後變成如果不自願加班,就會影響自己在職場的生存,降低談判力[19]。
2020年4月,CC98論壇的微博帳戶以「超級內捲」評價清華大學大一的C++課程作業難度過大後,內捲迅速成為了知乎上的討論熱點[20],並被引申到當代學生的學業壓力和競爭強度等範疇,迎來了學界以外的第一波討論熱點[21]。2020年9月,清華大學幾張相片引發「內捲」討論,有張騎在自行車上抱著筆電寫論文,有人邊騎車邊看書,有人騎車吃麵。「清華捲王」的說法開始傳出,內捲引發網上許多人的共鳴。[22]
雖然這兩種定義在「局限於內部」、「低水平重複」、「邊際效益遞減」等意義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具體機制有所不同。人類學家項飆將網路上流行的內捲描述為「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無窮迴圈」及「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23]。也有網友將其描述為「在一個集團內部通過壓榨自己,極度競爭,以取得微小的優勢」。受到網路熱度影響,2018年以來,含有內捲化關鍵詞的論文數量不斷增長,但該詞的用法已經脫離原本的社會學內涵。[24]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有力有效支援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捲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管道。[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