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斯·赫爾曼·威廉·滕施泰特(德語:Klaus Hermann Wilhelm Tennstedt,姓氏的德語發音:[ˈtɛnʃtɛt];1926年6月6日—1998年1月11日),德國指揮家。滕斯泰特以其對德奧曲目的詮釋而聞名,他被廣泛認為是20世紀末最偉大和最有影響力的指揮家之一。他曾與瑞典廣播交響樂團、NDR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等世界頂級樂團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倫敦愛樂樂團,他與該樂團關係密切,並在EMI廠牌下錄製了許多著名的唱片,包括馬勒的10部交響曲。
生平
滕施泰特生於梅澤堡,父親是小提琴家赫爾曼·滕施泰特(Hermann Tennstedt),母親是阿格尼絲·斯坦梅茨(Agnes Steinmetz)。[2]由父親作為他的第一任老師,滕施泰特6歲開始學鋼琴,10歲時學會了小提琴。[2][3]
16歲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跟從瓦爾特·戴維松學習小提琴,跟安東·羅登(Anton Rohden)學習鋼琴和音樂理論。[4]在納粹時代,他加入了巴洛克管弦樂隊,從而避免了服兵役。[5]22歲時在哈雷歌劇院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小提琴,但手指受傷結束了他的小提琴演奏生涯,1952年成為首席指揮。1954年開始在開姆尼茨城市劇院擔任指揮,1958年開始在德勒斯登,1962年至1971在什未林擔任藝術總監。他多次在前蘇聯及東歐擔任客座指揮。
1971年他從東德移民,在瑞典獲得庇護。1972年成為基爾歌劇院的藝術總監。1974年,作為指揮跟多倫多交響樂團簽下了5年的合同,這成為他蜚聲國際的開始。1979-1981年任NDR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79-1982年任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1977 年,他首次與倫敦愛樂樂團合作,1980年被任命為首席客座指揮,並於1983年擔任首席指揮。由於健康不佳,他於1987年辭職,但後來被任命為桂冠指揮
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於1994年10月完全停止指揮。他最後一次指揮是在1994年6月,在牛津大學排練一個學生管弦樂隊,幾天後他還獲得了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5]
1978年,坦斯泰特成為他這一代中第一位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的德國指揮家,在此之前,以色列愛樂樂團一直抵制德國指揮家,因為認為他們與納粹政權有聯繫。[5]
作為指揮,滕施泰特偏愛布魯克納,瓦格納以及馬勒的作品。他的著名唱片包括馬勒的交響曲全集,他的多場音樂會演出也製成CD已重新發行。[6][7][8]
滕施泰特1998年因喉頭潰瘍逝世。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