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納粹德國時期的國家元首名稱,通常特指希特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首(德語:Führer,ⓘ)是納粹德國的國家元首名稱,實際上僅有阿道夫·希特勒擔任過此職位。德語原名「Führer」原解作領袖或嚮導,是很常用的德語單詞,且還是一系列(準)軍事組織和政府機關的職位名稱。由於納粹德國大幅使用的緣故,現今若提到「Führer」一詞,通常就是指希特勒。
作為一體化的其中一個步驟,總理阿道夫·希特勒法律上以元首作為頭銜。利用《授權法》制定政府法律,1933年7月14日頒布《國民投票法》(Gesetz über Volksabstimmungen),針對憲法、法律甚至政府作為都可公投。
1934年8月1日,保羅·馮·興登堡病危,希特勒內閣依照去年通過之《授權法》,自行制定《德意志國國家元首法》(Gesetz über das Staatsoberhaupt des Deutschen Reichs)在興登堡逝世之日生效,翌日公告、3日定於該月19日交付公投追認[1],投票結果88.1%贊成通過。8月2日,最後一任威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逝世後,一個新職位建立,全名為帝國元首兼總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它結合了總統和總理的職能,形式上使希特勒成為德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但實際上卻是第三帝國的獨裁者。
納粹德國建立了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希特勒廣泛地認知為元首(der Führer)。其中一個納粹口號便是「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依照當時時空背景,亦可譯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領袖」[2]。
在軍事上,希特勒使用「元首及德國國防軍最高指揮官」作為自己的稱號(Führer und Oberster Befehlshaber der Wehrmacht),直至1942年5月由希特勒的政令取消。作為國家元首,他在對外事務上則自稱「帝國元首兼總理」。直至1942年6月28日,改為「大德意志國元首」(Führer des Grossdeutschen Reichs)。
德國於最晚18世紀設立Führer作為一個軍銜(對照拉丁語中的Dux)。諷刺的是,比較希特勒作為德國的最高統治者而自稱Führer,在德軍之內 Führer 一詞則指一些缺乏資格的指揮官。舉一個例,連內的指揮官會稱為 Kompaniechef,但若他沒有必要的軍階或經驗,或暫時分配為指揮官,他會稱為 Kompanieführer。由軍階決定不同的編隊,不論軍階或經驗,以適應德軍的「任務型戰術」。Führer也表示一些低的軍階;比方說,Gruppenführer便是步兵班(9至10人)的指揮。在武裝黨衛隊,Gruppenführer亦是一個正式軍階表示特定等級的將軍。Truppenführer一詞也可作為部隊指揮人員的通稱,同時可應用在不同等級指揮的軍士或軍官上。
在納粹體制下,Führer亦用於準軍事組織(參見自由軍團),幾乎所有納粹準軍事組織,特別是黨衛隊和衝鋒隊都有Führer這軍銜。
納粹德國的士兵在行納粹禮時,要喊出「Heil Hitler! Heil Mein Führer!」的致辭,而這個也是Mein Führer(我的元首)一詞在二戰時最常出現的機會。
由於納粹時期過度使用,Führer一字在德國已不常用。Anführer,由於有相似而較實際的意思,所以更常用於翻譯「領袖」一詞,同時Führer組成很多字詞,例如Zugführer(火車司機),Flugzeugführer(飛機師)和Reiseführer(旅遊指南)。
Leiter一字可替代領袖一詞,縱使會因為也可解作梯子而引起歧義。
在太陽神時代(阿波羅計劃或太陽神計劃;1967-1975),德裔美國工程師Guenther F. Wendt,發射臺的指揮,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的綽號為「Führer of the Pad」(發射臺的領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