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舉,為元朝科舉制度。元朝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1315年第一次開科取士,以後三年一次,除了元惠宗初年因丞相伯顏擅權並執意廢科舉,故於1336年和1339年科舉停辦兩屆外,其餘各屆均照常舉辦,一直延續到元朝滅亡。元朝科舉考試以"國人暨諸部"(即蒙古、色目人)為右榜。以漢、南人為左榜,唱名公布。兩榜各分三甲。第一甲各一人,賜進士及第,秩從六品;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秩正七品;第三甲同進士出身,正八品。元統元年(1333年)殿試曾稍異其制,右、左榜第一甲各三人,皆賜進士及第。  

歷史

窩闊台在位時曾有1238年的戊戌選試。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翰林學士王鶚請行選舉法。元世祖下詔中書省翰林院商議選舉程序。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立國子學。十年(1273年),真金太子奉旨行科舉。次年(1274年),省臣議定科舉程序。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和禮霍孫留夢炎等請設科舉。許衡議科舉,罷免詩賦,重視經學。科舉制度始定。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十月,定科舉程序。次月,下詔施行科舉。因為本次科舉是在延祐年間舉行的,史稱延祐復科

元仁宗時期

  • 皇慶改元(1312年)仁宗將其任河南江北行省右丞的儒師王約召京,特命集賢大學士主管教育、學校,並將他的「興科舉」建議「著為令甲(法令的第一條)」(《元史》王約傳)。
  • 皇慶二年(1313年)農曆十月,仁宗要求中書省議行科舉。 農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
  • 延祐元年(1314年)鄉試,一共錄取三百人。
  • 延祐二年(1315年)農曆二月大都會試取中選者一百人,農曆三月七日,舉行殿試(廷試),五十六人及第。
  • 延祐五年(1318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人及第。

元英宗時期

  • 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四人及第。
    • 達普化宋本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泰不華等賜進士及第。

元泰定帝時期

  • 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六人及第。

元文宗時期

  • 至順元年(1330年)三月,廷試進士,九十七人及第。
    • 篤列圖王文燁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林泉生等賜進士及第。

元惠宗(元順帝)時期

  • 元統元年(1333年)三月,廷試進士,一百人及第。
  • 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 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 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八人及第。
    • 阿魯輝帖穆而王宗哲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試進士,八十三人及第。
  • 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 薛朝晤牛繼志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試進士,五十一人及第。
    • 繳征王宗嗣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廷試進士,三十五人及第。
    • 買住魏元禮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廷試進士,六十二人及第。
    • 寶寶楊繴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 宋訥等賜進士及第。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廷試進士,七十三人及第。
    • 赫德溥化張棟分別為左右榜狀元。

配額

元代的科舉在鄉試會試中,蒙古、色目人只考兩場:「經問」五條,策一道;漢人、南人則須考三場:「明經」和「經疑」二問,經義一道,古賦、詔、誥、章、表。御試時,四種人雖都考試策問一道,但蒙古和色目人僅限500字,而漢人和南人則必須在千字以上。而在發榜中,由於蒙古人以右為上,蒙古人、色目人便列為一榜,稱為「右榜」;漢人、南人列為一榜,稱為「左榜」。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