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健走運動(英語:Walking tofitness)相較於慢跑是比較容易的,適合所有年紀且溫和的運動,容易讓人持續下去,比起跑步運動造成運動傷害的機率也相對較低,只要有正確的健走觀念及正確的裝備其運動效果是很好的,也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1]。臺灣由紀政[註 1]於2002年開始推廣健走運動(一天一萬步)[2]。一般健走的場所在戶外,健走速度以每分鐘90-120步,以這樣的方式才稱得上是健走[3]。

姿勢
正確的姿勢可使肌肉達到最佳運動量,讓你移動更快。正確姿勢即:抬頭挺胸,頸部、肩膀放鬆,雙手微微握拳、手肘彎曲約90度,肩膀前後擺動幅度不要超過耳朵,手臂自然前後擺動帶動步伐。
選一雙避震功能好、透氣、質料輕舒適的鞋子也可降低關節的傷害[4] 通常這類鞋即名為健走鞋,不適合跑步、慢跑;一般步行,走路,逛街也適用。許多人認為跑步鞋或運動鞋也能用來健走,但這卻因為腳的步伐和角度不同而不能混而一談。[5]
優點
健走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和加強下肢肌力外,據美國《護理健康研究》統計研究指出,健走可以增加肺活量、降低乳癌、心臟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1];在美國脂肪肝已經成為肝癌發病之主因,而最好、最簡單消除脂防肝的方法就是健走[6];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預防失智症發生,根據美國科學期刊《自然雜誌》指出,健走,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同時也指出健走時,可以透過配合呼吸的方式,更能活絡全身血液循環與腦部的循環,讓腦部血管更為強韌,即可預防失智和健忘;美國研究指出,健走也可以有效的預防骨質疏鬆症。健走完一定要做伸展運動以防止肌肉酸痛 [3]。
北歐式健走
是一種類似競走的健走項目。利用健走杖進行,鍛鍊全身肌肉。最早起源於1994年,芬蘭體育指導員Marko Kantaneva。[來源請求]
地點
健走最好的地點為草地、土地,因為草地、土地的地面較軟,對腳底衝擊最小,水泥、磁磚及柏油路次之。[2]
路線推介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入門路線:國父紀念館、大安森林公園、線形公園、天母運動公園、敦化南、北路。
參考書籍
- 走是養生之王,林正, 林青,野人出版社 2017-04-07 ISBN 9789863841883
- 我健走,3個月狂瘦17公斤,廖曉怡;郁文;何宛亭,墨客文化出版社,2014-05-01 ISBN 9789868964242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