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1914年11月15日—1999年2月3日),男,漢族,江西吉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著名的獨臂將軍。
生平
1929年,余秋里參加吉安農民暴動,後任吉安赤衛隊大隊戰士、分隊長;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吉安永陽軍事部工作[1]。1933年,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工農檢查委員會委員,曾在紅軍大學第四分校學習,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四分校二連指導員。1934年任紅六軍團政治保衛隊隊長,隨紅六軍團西征。此後,他調任紅二軍團六師十八團政治委員。參加長征。其間,率部任紅二軍團前衛。1936年2月,余秋里在雲南烏蒙山區與國軍萬耀煌部隊作戰時,為掩護團長成鈞,左臂負傷,被迫截肢[2]。1936年11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3]。
抗日戰爭爆發後,余秋里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直屬政治處副主任[4]。1938年起,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組織科科長兼巡視團主任,120師幹部大隊政治委員。1939年,出任120師第3支隊政治委員,同支隊長賀炳炎合作,率隊到大清河北岸擴大根據地,很快將部隊發展起來;先後進行了蓮子口、北板橋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3路合圍[5]。1940年,參加百團大戰。同年11月,任第358旅第8團政治委員、團長,在管涔山開闢根據地。1944年任第358旅政治部主任[3]。
1945年10月,余秋里任第358旅政治委員,率部在陝西內線作戰。1947年,他參加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岔口戰役、黃龍戰役等。1948年,他在358旅開展「訴苦三查」運動,進而推廣演變為解放軍全軍的新式整軍運動[6]。同年,他率部進入外線,參與宜川戰役、荔北戰役等。1949年任第一野戰軍第1軍1師政治委員[7],後改任軍副政治委員,率部連克三原、岐山、隴縣、秦安等地。爾後進軍青海,後兼任青海省軍政委員會副主席、青海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0年,余秋里調任西南,任中共川西區黨委常委、西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1951年起,任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1954年12月,調任總財務部第一副部長、部長。1955年9月,他被授中將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5月,任總後方勤務部政治委員[3]。
1958年2月他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決策將油田勘探重點放在東部,特別是東北松遼盆地。1959年9月,在大慶地區發現石油資源以後,兼任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工委書記。大慶油田創建初期,余秋里提出口號:「只許上,不許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5]。余秋里還發起了學習「鐵人」王進喜活動[5]。1964年12月,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任第一副主任兼秘書長,領導中央「小計委」工作[3]。
在文化大革命中余秋里受到打擊,但沒有被解除職務。1968年6月,毛澤東接見中央和地方有關領導人。陳伯達組織新聞稿,將余秋里之名省略。毛澤東審閱時問陳伯達:「還有餘秋里嘛!」陳伯達無奈,只得將毛澤東原話「還有餘秋里」轉抄新聞稿上[6]。1970年6月,任國家計委革委會主任、國家計委主任。1975年1月他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8]。
文化大革命後,他於1977年8月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0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9]。1982年起,任國務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總政治部主任[5]。198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0]。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2月3日,余秋里病逝於北京[3]。
著作
《余秋里回憶錄》 上下冊,2011年人民出版社。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