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美国女作家(1862—1937)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原名伊迪絲·紐伯德·瓊斯(Edith Newbold Jones),美國女作家,作品有《高尚的嗜好》、《純真年代》、《四月裏的陣雨》、《馬恩河》、《戰地英雄》等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2月18日) |
原名伊迪絲·紐伯·瓊斯(Edith Newbold Jones),出身紐約上層家庭,有兩個兄弟。1885年,與長她12歲的愛德華·華頓結婚。愛德華出身於波士頓的上流社會,熱愛體育,是與伊迪絲門當戶對的紳士。夫妻二人的共同興趣為旅行,但伊迪絲很難在精神層次上與丈夫交流。後來,愛德華開始在年輕的女人身上揮霍財產,導致伊迪絲的心情抑鬱。在她經歷了一次嚴重的精神崩潰併入院治療後,兩人於1913年離婚,結束了28年的婚姻。此後伊迪絲移居歐洲,並將這場婚姻稱作「最嚴重的錯誤」。
1902年,華頓的莊園『山峰』(The Mount)建成。 該莊園座落於麻省,其建築和花園為華頓設計風格的最佳代表,現於每年5月至10月間對公眾開放。華頓的許多作品,包括《歡樂之家》,都在此莊園內完成。同時,華頓也在此處招待了不少美國名流,包括她的摯友。直至1911年,『山峰』為華頓的主要居住宅所。
離異後,華頓永久移居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華頓竭力投身於慈善事業,並在1916年因此獲得騎士榮譽勛號。 她的具體工作包括:為失業的法國女性,音樂家創造就業機會;開設肺結核診所;為比利時難民創立美國旅社。1918年一戰結束,華頓離開巴黎市區,遷居巴黎郊區。同時,華頓是法國印象派的擁護者,她將自己稱為「狂熱的印象派人」。她在一戰後僅回過美國一次:去領取年耶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1923)。
1918年發表的《馬恩河》(The Marne)與1923年發表的《戰地英雄》,因內容所述把戰爭說得好像是一種有意義的鬥爭,致使其後來漸漸失寵。
華頓結合對上流社會的洞察力以及自身聰穎幽默的天賦,著有小說及85部短篇,作品詼諧且深刻。她與同時代的很多文人、政客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包括西奧多·羅斯福、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海明威以及亨利·詹姆斯等。她同時還被尊為該時代著名的設計師以建築裝潢家,她第一本出版的作品為《住宅裝潢》(共同作者:Ogden Codman)。
華頓的代表作《純真年代》(1920年),主要情節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她將那一時代的紐約上流社會比作一個小小的金字塔,很難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該書於1921年獲得普利茲文學獎,使她成為第一個獲得該獎的女性。
華頓純熟應用法語等多種語言,她的許多作品以英文及法文兩種語言出版。
華頓的許多作品都具有微妙的「舞台諷刺」的特性。成長於一戰前的上流社會,華頓成為該社會體系最敏銳的批評家之一。在她的代表作《歡樂之家》(the House of Mirth)以及《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中, 她應用了幽默以及深刻的認同手法來描述紐約上流社會在20世紀初期的生活以及該生活圈的塌陷。相比之下,她在描述勞動階層的小說《伊坦·弗洛美》 中的文風則比較尖刻。她的主要作品包括:
小說:
短篇小說集:
詩歌:
紀實文學:
自傳:
編輯:
華頓的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銀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