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12世紀阿拉伯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布·貝克爾·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勒-馬利克·本·穆罕默德·伊本·圖費勒·卡伊西·安達盧西(أبو بكر محمد بن عبد الملك بن محمد بن طفيل القيسي الأندلسي Abu Bakr Muhammad ibn Abd al-Malik ibn Muhammad ibn Tufail al-Qaisi al-Andalusi;約1105年—1185年),常簡稱為伊本·圖費勒(阿拉伯語:ابن طفيل Ibn Tufail;又譯伊本·圖斐利),12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博學家[1]。歐洲人稱之為阿布巴塞爾(拉丁語:Abubacer)。出生於安達盧斯,涉獵文學、哲學、神學、醫學、天文學,同時也是北非穆瓦希德王朝的宮廷大臣。
在文學領域,著有哲學小說名作《哈義·本·葉格贊的故事》。作為醫學家,他支持解剖和驗屍,該立場在其小說著作中也有體現[2]。
伊本·圖費勒出生在安達盧斯格拉納達地區的瓜迪斯,家族是阿拉伯部落民[3]。他早年師從通才伊本·巴哲[4],曾擔任休達、丹吉爾和格拉納達統治者的顧問[5],後來成為穆瓦希德王朝哈里發阿布·雅各布·優素福的維齊爾及醫師[4]。他在1169年舉薦另一位著名學者伊本·魯世德接任其職位[6]。1182年隱退,1185年逝世於穆瓦希德王朝都城馬拉喀什[7]。
伊本·圖費勒的天文學研究和托勒密天文學相悖,在學史上推翻托勒密天文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8],是天文學史「安達盧西亞反叛」的一部分。其著作促使後世學者最終摒棄托勒密學說[8]。
伊本·圖費勒的著作影響了後世諸多伊斯蘭學者,包括努爾丁·比特魯吉、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阿巴爾、阿卜杜勒·瓦希德·馬拉庫希、艾哈邁德·穆罕默德·馬加里、伊本·哈蒂卜等[9]。
伊本·圖費勒的哲學小說著作《哈義·本·葉格贊的故事》(拉丁文名為《自修的哲學家》,Philosophus Autodidactus)頗為著名,講述了一個無人島上的野孩子在瞪羚撫養下成長並自主學習的故事。他在沒有接觸其他人類的情況下,藉由理智問答從而系統性地發現了人間真理。他接觸到一個逃難者,從而了解了哲學和宗教,得出結論:宗教的外化掩飾,如偶像崇拜、物質依賴等,是普羅大眾必需的,這是為了讓他們有著體面的生活。但偶像和物質是阻礙求真的混淆品,發覺了這一點的人就應該拋棄它們[10]。小說的主人公名為哈義·本·葉格贊(Hayy ibn Yaqdhan),名哈義意為活著,父名葉格贊意為醒來。這些名字都來自伊本·西那的著作[10]。
伊本·圖費勒寫作此小說也是為了呼應安薩里的著作《哲學家的矛盾》。伊本·納菲斯在13世紀著成小說《自修的神學家》呼應此作。《自修的哲學家》是阿拉伯文學歷史上的名著,在歐洲文學也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力[11],在17世紀和18世紀成為西歐暢銷書[12][13]。此作顯著地影響了伊斯蘭哲學和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14],被視為激發科學革命和啟蒙時代的先驅之作,其中的思想在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艾薩克·牛頓、伊曼努爾·康德的著作中都有體現[15] 。
該書的拉丁文版《自修的哲學家》最早出現在1671年;首部英文譯本出版於1708年。該作也激發了丹尼爾·笛福的靈感,促使他創作出《魯濱遜漂流記》,同樣講述了一個無人島上的倖存者的故事[16][17][18]。小說也促使了洛克之《人類理解論》中白板概念的誕生[19]。書中哈義的唯物主義觀念和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也有一定相似之處[20]。該書還預示了後世提出的莫利紐茲問題[21][22]。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11]、約翰·沃利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23]、貴格會[24]、伏爾泰[25]的思想也都受到此書影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