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本土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捷爾緬人[1](俄語:Ительме́ны ,伊捷爾緬語:Итәмән,在伊捷爾緬語中意為「居民」,是該民族的自稱),部分文獻亦譯為伊傑里門人[2]或堪察加人,是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本土民族。
學界大多認為,伊捷爾緬人和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有相同的起源。部分歷史文獻將堪察加半島的本土民族(伊捷爾緬人、阿伊努族、科里亞克人和楚凡人)統稱「堪察加人」(堪察達爾人),也有將哥薩克人和伊捷爾緬人的混血稱為堪察加人的。但伊捷爾緬人的起源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學界則看法不一。斯捷潘·克拉舍寧尼科夫在18世紀對堪察加考察四年後,於1755年寫成了《堪察加大地誌》,書中從語言和人種特徵分析,認為堪察加人以前住在蒙古,與蒙古人是同一個民族。[2]
《新唐書》[註 1]和《文獻通考》[註 2]記載,伊捷爾緬人可能很早就和中國建立了聯繫。當時堪察加半島除了伊捷爾緬人,在南端還住著阿伊努族,北端住著科里亞克人,伊捷爾緬人和他們之間既有以物易物的貿易往來,又有以報仇或抓俘虜為目的的戰爭,被俘者通常淪為奴隸。[2]
自17世紀末,俄羅斯帝國開始征服堪察加半島。1695年,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阿特拉索夫被派往阿德納爾斯克任總管。他派遣哥薩克土匪盧卡·莫羅茲科帶領16人到堪察加半島南部進行殖民活動。殖民者先是到達了科里亞克人的範圍,然後又繼續南下到伊捷爾緬人的村落並將其洗劫一空。1697年,阿特拉索夫又親自帶領120人(一半是俄羅斯人,一半是尤卡吉爾人)遠征伊捷爾緬人。在隊伍經歷分離、譁變等之後,阿特拉索夫在克柳切夫斯克火山地區的堪察加河谷一帶找到了伊捷爾緬人,他們之間沒有發生衝突。但此地的伊捷爾緬人又告訴阿特拉索夫,下游的部落常常襲擊他們。阿特拉索夫在當地伊捷爾緬人的帶領下,順堪察加河而下,摧毀了拒不納稅的伊捷爾緬人堡寨。此後1712-1713年間,負責開拓的哥薩克又數次與伊捷爾緬人發生衝突,互有死傷。[2]
俄羅斯殖民統治者對伊捷爾緬人徵收高額稅賦,並強迫他們服徭役。沉重的稅賦激發了伊捷爾緬人的不滿,他們多次組織起義,其中以1731年的規模最大。此時大部分俄軍被調去征伐楚科奇人,伊捷爾緬人首領通過會客宴的形式秘密串聯,決定發動起義,並以威望甚高的托伊昂多爾·哈爾欽。7月20日起義正式爆發,攻占了殖民點堪察加斯克,殺死了其中大多數的哥薩克。克柳切夫斯科鄉的伊捷爾緬人在酋長切格奇(哈爾欽的伯父)帶領下也發動起義。21日,哥薩克頭目雅科夫·根斯聞訊,率俄軍討伐,於26日搶回堪察加斯克,切格奇戰死。哈爾欽帶著幾名親兵逃離,召集族人準備繼續戰鬥,但最終被俄國人俘虜並處死。這次起義的失敗標誌著俄國人完全征服伊捷爾緬人。[2]
伊捷爾緬人多數生活在半島中部的堪察加河河谷一地,以捕魚和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春秋兩季,成年男性會捕魚、運魚,而女性和兒童會幫助洗魚、把魚曬成魚乾。深秋以後,則使用冰凍的方式儲存。在俄羅斯人到來前,伊捷爾緬人捕獵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食物,而在俄羅斯人到來後,採集毛皮變得普遍起來。其狩獵工具主要是弓箭和捕獸器,後來也使用火槍。此外,伊捷爾緬婦女會採集一些野生植物供食用。[2]
在與俄羅斯人接觸後,伊捷爾緬人也逐漸學會耕作和放牧。在18世紀末,伊捷爾緬人已經養馬和牛,種植蔬菜,並開始使用馬車出行。俄羅斯人帶來的鐵器和銅器到來後,伊捷爾緬人的陶器製作逐漸衰落。[3]
傳統上,伊捷爾緬人的主要食物是魚乾,此外也吃其他海獸、陸獸和飛禽的肉,以及植物的塊根。他們最豐盛的食物叫「謝拉加」。伊捷爾緬人的衣服主要由鹿皮、狗皮或海豹皮等獸皮製成。[3]
伊捷爾緬人沿堪察加半島的各種河流定居,在夏季和冬季住在不同的房子。從11月開始居住冬季的地窖中,在土地上挖出3-5英尺深的一個矩形地窖,牆壁上再鋪上用木棍和稻草,以防止水分污染室內。地窖的主要功能是禦寒,可容納百餘人。在春季和夏季,伊捷爾緬人生活在架空的板棚中,門口放著梯子。由於在夏季地面解凍,冬季房屋的地面開始進水。在夏季,每個家庭在村里住在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像在冬天共享一個大房子。[2]
伊捷爾緬人的傳統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分兩種,一種是輕便的,用於載人;另一種用於載貨,相對更結實些。拉撬的狗耐力強,能忍受饑寒勞累。駕駛雪橇的人則需要不時抽打狗,並發出指令,以讓狗快速飛奔。夏季水上交通工具是獨木舟或由幾根木頭製成的木筏。[2]
俄羅斯人征服伊捷爾緬人後,族人的衣食住行逐漸俄羅斯化。根據克拉舍寧尼科夫的記載,「到處都發生巨大變化,頑固堅持原來習俗的老人幾乎絕跡,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極力模仿俄羅斯人,並嘲笑他們前輩的婚姻和生活,譏諷他們的迷信無知。」[3]
17世紀末,伊捷爾緬人仍停留在氏族社會,同一個地窖里的人組成一個氏族,並保留了母系氏族社會的一些特點,如從婦居制、未婚夫到未婚妻家裡勞動等。但到了18世紀初,母系氏族組織已瓦解。伊捷爾緬人沒有官長和法律,也不向任何人納稅。被俄國人征服後,其村莊的村長通常由本族人內部世襲,並報請俄羅斯地方當局批准。[2]
伊捷爾緬人的語言伊捷爾緬語與楚科奇語及科里亞克語形成一個語系,稱為楚科奇-堪察加語系。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為伊捷爾緬語設置了拉丁字母,但很快被廢棄[1]。到了2010年,該語言只剩下82位年老的使用者。[8]
和科里亞克人、楚科奇人等西伯利亞原住民族一樣,伊捷爾緬人也信奉薩滿教,但沒有專門的薩滿法師,一般由婦女扮演。其主要節日是秋節,為期兩天,分別進行祭神和贖罪。[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