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俄国作家(1870-195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凡·亞歷克賽耶維奇·蒲寧(俄語: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1870年10月10日—1953年11月8日)是俄國作家,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出身於沃羅涅日市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阿歷克謝·尼古拉耶維奇·蒲寧是個敗家子,貪杯濫賭,將財產揮霍一空,母親柳德米拉·亞歷山德羅夫娜常難過落淚,後來全家被迫遷居到祖父的布蒂爾基田莊,後寄居外祖母的奧勒爾省莊園,蒲寧的童年在寧靜的鄉村生活度過。1881年蒲寧在葉列茨縣貴族男中讀書,但中途輟學。由於家庭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蒲寧很早就開始在外工作,他當過校對員、統計員、圖書管理員、記者。他在《奧廖爾導報》社時認識一位名叫瓦里婭·帕先科的女孩,相戀兩年,最後因女方家長的反對而分手,蒲寧在心靈造成不小的創傷,他的小說大多是悲劇結局。
他曾受教於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作家,並為高爾基的「知識出版社」撰過稿。1887年開始發表文學著作。1892年出版第一個詩集,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1901年發表詩集《落葉》,以祖國及其貧窮的村莊和遼闊的森林為題材,獲普希金獎。1920年十月革命後流亡法國。寫有近200篇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三個盧布》、《中暑》、《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烏鴉》、《新路》、《巴黎》,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以《米佳的愛情》(Mitya's Love)獲諾貝爾文學獎[1]。諾貝爾獎獲獎原因:「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以繼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