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不斷擴編後,組成了紅4軍、紅9軍、紅30軍和紅31軍。與此同時,蔣介石任命劉湘為四川剿共總司令,對紅軍發動新一輪圍剿。因其內部軍閥心謀已力,不圖剿共,但求自保,三路圍攻皆無功而返,主力也回撤嘉陵江以西修正。是時紅軍正值經濟困難,而嘉陵江東岸儀隴、南部等縣僅有川軍三個團駐守,紅軍便藉此機會,擴大川陝根據地,控制南部縣鹽井。[2]
戰前部署
紅四方面軍部署紅9軍擔主攻,自巴中南下,取儀隴、南部二縣。而紅30軍和紅31軍分別進攻蒼溪和廣元,配合紅9軍行動。[2]
戰役過程
1933年8月12日,紅9軍開赴儀隴,經尹家鋪遇川軍之一團,紅軍消滅其一部後,該團撤入閬中。[2]紅軍抵儀隴後包圍其縣城及周邊諸據點。經一周戰鬥,紅軍攻克興隆場、黃林石、日興場、鳳儀場、土門鋪等據點,[3]消滅川軍守軍近一個團。23日,紅軍發動對儀隴的總攻,儀隴城海拔600多米,易守難攻,紅9軍副軍長許世友根據中共地下黨徐深吉提供的《儀隴城要圖》,以正面佯攻側面偷襲的策略攻入金城寨內,[1][4]當日占領儀隴,並殲守軍兩個營。[2]之後許世友率74、75、81團自土門出發兵分兩路進軍南部,守軍見寡不敵眾,城外各據點守軍撤回江西岸。紅9軍占領南部縣大量鹽井和新政壩、洪山場等據點後,未攻打南部縣城。[2][3][4] 紅30軍和紅31軍也依預定計劃進攻,其中紅31軍攻克元壩子、紅上關等據點後,15日攻克千佛岩,18日消滅駐守柳林子守軍一個營,三面包圍廣元,並調一部向陝南發展。紅31軍出擊蒼溪,攻克五龍、三川寺、永寧場、白合、伏公等據點,逼近城郊,阻其增援。[1][3]
戰果及影響
紅軍消滅川軍守軍3000餘人,繳槍1000多支,占領儀隴縣,控制了廣元、南部大部分地區和昭化、閬中部分地區。另紅31軍一部在陝西寧強縣開拓了小塊根據地。[3]紅軍此役控制了南部縣以洪山場為主的大量鹽井,緩解了其根據地的鹽荒和經濟困難,打破了國軍對其的經濟封鎖,因此該戰役也被稱為食鹽之戰。[2]
參考書目
- 王清魁.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集成》. 北京平安里3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87.統一書號:5158·124
- 陳浩良 王同樂 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战役总览(下)》. 北京海淀區青龍橋: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ISBN 7-80137-315-4.
-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北京平安里3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87. ISBN 7-5065-0126-0.統一書號:10185·203
腳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