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人民大會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西城區天安門廣場西側,竣工於1959年。不僅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地點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和辦公地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還對外承接會議與宴請及文藝活動。人民大會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屬事業單位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管理[3]

快速預覽 人民大會堂, 曾用名 ...
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
曾用名萬人大會堂
概要
地點天安門廣場西側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
座標39°54′12″N 116°23′15″E
起造1958年10月
竣工日1959年9月
承建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擁有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管理者人民大會堂管理局
高度
高度46.5m
尺寸
直徑336m×206m
技術細節
建築面積171,800m²
層數地上4層,地下1層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趙冬日張鎛陳伯齊
建築商北京市設計院[1]
隸屬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標準文化:(iii)(iv)
參考編碼1714
登錄年份2024年(第46屆會議
北京市歷史建築
評定時間2019年11月25日[2]
地圖
地圖
關閉
重大活動時,天安門廣場在人民大會堂和國家博物館之間會升起紅旗。
人民大會堂夜景
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全景

在各省,當地也模仿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風格建造了自己的會堂,不少省份的會堂甚至是當地的地標建築[4][需要較佳來源]

人民大會堂的圖案也被印在了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背面。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1959年3月,雪後的人民大會堂工地

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後,中共中央開始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較大的禮堂。1958年8月下旬北戴河會議上,中共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包括萬人大會堂在內的多項重大建築工程,並要求在195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之前投入使用。自決定修建至建成僅一年零一個月有餘,時間非常緊迫[5]:24-25。1958年9月5日,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傳達了中央關於籌備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通知――即建好萬人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農業展覽館,加上原有的工業展覽館(即北京展覽館)共十大公共建築。北京市馬上成立了由馮佩之負責的國慶工程設計領導小組和由張鎛為總建築師的大會堂設計組,在很短時間內選出了大會堂設計的8個方案,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由清華大學北京市規劃管理局設計院(院長沈勃)、北京市規劃管理局各自做一個綜合方案。1958年9月初,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確定將萬人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分設於天安門廣場兩側。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設計人員應邀到北京參與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5]:25-28

在進行了多輪方案之後,針對天安門廣場佈局的問題,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會議,確定天安門廣場東西寬500公尺,根據「以人民為主」的原則,大會堂的高度可以超過天安門。此後又根據「活人不對死人」的傳統習慣[6],確定大會堂正門不正對人民英雄紀念碑。10月6日,第六稿設計方案送到中南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匯報,確定了使用柱廊而不是中式大屋頂的樣式。此後又經過全國範圍徵求意見,10月14日夜間由周恩來總理初步確定了設計方案。[5]:28-36

北京市建委主任趙鵬飛作為甲方代表邀集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天津等17個省市的三十多位頂級建築師、藝術家、教授,同時有音響、燈光、電信等方面的專家作「十大建築」的設計,還有天安門廣場的規劃,進行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設計競賽。北京市規劃管理局負責所有國慶工程方案的審核和匯總工作。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在各方面提出的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研究,集思廣益,精選出北京市建築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的三個專家組方案於1958年10月14日報送周恩來總理審查。在三套方案中,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方案規模較小,而北京市規劃管理局設計的方案規模達17萬平方公尺,氣勢磅礴,並且有中央大廳。[7]最後於10月23日確定採用北京市規劃管理局的方案,由該局技術室主任趙冬日沈其設計。其特點是:一是規劃局設計的大會堂全部採取了一般建築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膽地放大了一倍,顯得氣勢非凡;二是在大會堂的中心安排了寬敞的中央大廳,既可作為休息大廳使用,還能舉行紀念活動。從選址到敲定設計圖紙,僅用了50天時間。方案立面則沿用了前幾輪方案中,獲得肯定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1958年10月10日,基礎範圍內的民房拆遷基本完成。

1958年10月28日大會堂工程正式開工。北京市建築設計院負責大會堂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此前參與了大會堂全部七輪設計的著名建築師張鎛被市建院任命為萬人大會堂總建築師。「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首先是大會堂基礎工程開工[5]:40。全國20多支青年突擊隊幾萬人參加了工程,晝夜不停工。後來擔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為首的木工青年突擊隊[6]、後來擔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張百發的「張百發鋼筋工青年突擊隊」調到人民大會堂工地第四指揮部與一個青年突擊隊、兩個鋼筋工組、200個多面手、108名參加義務勞動的幹部組成「張百發鋼筋工連」,僅用9晝夜便綁紮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工程的680噸基礎鋼筋,相當於張百發鋼筋工青年突擊隊1957年全年工作量的1.5倍,趕上了整個人民大會堂的施工進度。「那時候參加會戰的工人們根本沒有周末和節假日,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除夕就回家吃了頓團圓飯又回到工作崗位。餓了隨時可以去大食堂吃飯,24小時有飯吃;累了就躺在工地上睡會兒,醒了再干。」

大會堂西南部分基礎施工時,發現大量鵝卵石,被鑑定為金代運糧河故道[5]:37-38。由於面積太大,工期又太緊,大會堂根本沒有地坪下的深地下室,只做了井字形的剛性基礎鋼筋混凝土牆作為防沉降設施來支撐整個結構。

作為一個邊設計邊施工的工程,開工後全國專家仍然在就建築外觀等問題進行討論。工程開工不久,梁思成王華彬等建築大師都提出意見,有的還很尖銳,如「柱子太多影響室內採光」、「小孩兒放大」、中選方案形式的古典主義「西而古的風格不適合大會堂」等意見。梁思成對大會堂"放大一倍"的設計思路提出質疑:「把一個孩子按原比例放大,就是個大人了?」北京工業設計院總建築師王華彬教授認為中央大廳「大而無當」,「從東大門走到大禮堂一共要經過五道門,有多少亮光都被擋在外面了,中央大廳竟然有180根柱子,既無用又擋光。光線不足就要依靠人工採光,又是一筆浪費。」為此,1958年11月初,周恩來總理在御河橋交際處召集專家們開會,在會上解答了專家的質疑,舉了畫菩薩、佛教建築的樣式,自印度傳入中國後中國化,成為中國建築的例子,指出應該秉持國際主義精神,「古今中外,一切精華,兼容並蓄,皆為我用」[5]:158-159。總建築師張鎛從純建築學的角度解釋說,大會堂的龐大體型是由天安門廣場的超大面積決定的,因為從來沒有在如此巨大的空間中安排建築的先例,大會堂的「放大一倍」也只是種大膽的嘗試;在特大空間運用「正常尺度」的建築物是有失敗先例的――偽滿洲國首都「新京」曾經在長春郊外建了偽滿國務院大樓(今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基礎樓),一個又深又寬的廣場(今長春市文化廣場),卻在兩廂排列了一串普通大小的西洋古典柱式石建築,不但襯得廣場空曠荒蕪,更顯得房子「小鼻子小眼」十分寒酸,「其實每棟建築單看都不錯,放在廣場上整體考量就顯得很難看了」。

1959年9月9日凌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到工地視察。視察時,北京市副市長萬里提出萬人大會堂尚未正式命名。經過一番議論,毛澤東最終敲定名稱為「人民大會堂」[5]:80-81。9月10日,人民大會堂正式竣工交付使用[5]:81-82。1959年9月9日,大會堂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梅蘭芳萬人大禮堂演出《貴妃醉酒》,慰問建設大軍。1959年9月29日,國慶十周年宴會在五千人宴會廳舉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到「破四舊」等極左思潮影響,人民大會堂部分廳室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廳室除留下一架屏風外,四壁空空如也。國畫家潘天壽吳作人的作品被從牆上摘下,棄置倉庫十年。部分家具被私人占用。布置在台灣廳內的用台灣草編織的沙發也被江青占為己有。青海廳大型掛壁國畫《祁連新貌》被「四人幫」成員之一搬到清華大學裝飾他的「接見廳」,直至1979年上半年才找回。北京畫家俞致貞創作的大型屏風重彩工筆畫《荷花》文革後被重新發現時,已經變成了一幅大語錄牌[8]

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後,每周都設有一兩天的開放日,對公眾開放。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人民大會堂被封閉起來,僅用於舉行大型會議及中央領導人辦公、接見活動,不再對外開放。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的問題被重新提起,一些中央領導「幾次會上會下都提起過。」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人民大會堂封閉的做法再次遭到部分老同志批評。1979年1月27日晚,中斷了15年的首都群眾春節聯歡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穎超代表中共中央宣布:「人民大會堂將向各界群眾開放。」1979年7月15日起,人民大會堂重新對公眾開放。此後人民大會堂通過收取參觀門票,以及在人民大會堂內開設小賣部等的收入,減輕了經費壓力。隨後人民大會堂加快商業化,對外陸續開放了國宴服務、場地租賃服務等,到1980年代末在行政經費上已達到自收自支。1986年7月4日,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個人音樂會,成為首位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的外國人[8]。第二季和第三季《中國達人秀》也在人民大會堂舉辦。[9]

2007年12月19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文物局將人民大會堂建築列入《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第一批)》。

2024年7月27日,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天安門廣場建築群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10]

Remove ads

建築

Thumb
人民大會堂主樓梯

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位於天安門西南,與國家博物館正對。人民大會堂東西寬206公尺,南北長336公尺,高46.5公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佔地面積15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7.18萬平方公尺。外觀為新古典主義蘇維埃風格的結合,並使用了中國風格的裝飾。建築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淺黃色花崗岩牆面,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簷,下有5公尺高的花崗岩基座,四周共有134根圓形廊柱。總建築面積比北京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大,是全世界最大的會堂式建築。

Remove ads

功能布局

Thumb
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是中國政府為來訪外國元首舉行歡迎儀式的室外場地
Thumb
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是中國政府為來訪外國元首舉行歡迎儀式的室內場地

人民大會堂自北向南分為三段。一段主要功能為宴會廳;二段東部為中央大廳,西部為萬人禮堂;三段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和辦公區[11]。一段一層為交誼廳,二、三層為兩層高的宴會廳。二段全部高四層,其中東部一層和三層各設一個中央大廳,二層和四層為大廳上空和環形走廊;而西部為萬人禮堂,佔據四層高度。三段呈四方的環形,中間沒有建築,四周為辦公和小會議廳;2009年在環中部偏南進行了增建。由於工期緊張,人民大會堂只設置了台基下的地下室。

Remove ads

宴會廳

宴會廳位於人民大會堂的北牆。從北門進入,經風門廳、過廳到交誼大廳。交誼大廳面積為4,500平方公尺,大理石鋪地,四周的明柱和壁柱用桃紅色大理石鑲砌。

風門廳俗稱北大廳,是中國政府為邦交國元首訪問舉行歡迎儀式的室內場地;東側有國賓會談廳,西側有國賓宴會廳,分別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來賓舉行會談和歡迎宴會的地方。南端有八米寬、62級的漢白玉階梯通往二層宴會廳;大樓梯頂端有迎賓廳,是黨政領導人在宴會前歡迎貴賓及賓主合影留念之處。迎賓廳置有人民大會堂內最大的一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畫心高5.65公尺,寬9公尺,由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創作,畫題為毛澤東所書。廳內舖有人民大會堂最大的一塊地毯,寬16公尺,長23公尺,重三噸多。

宴會廳位於二樓,東西長102公尺,南北寬76公尺,高15公尺,面積7,000多平方公尺,可以舉辦五千人的宴會或一萬人的酒會。廳內東、西、北環繞寬敞的二層休息廊,奶黃色的牆壁和巨大的圓形廊柱裝飾著瀝粉貼金花飾,南面有供講話和文藝演出用的主席台。宴會廳頂天花中央鑲嵌著由水晶玻璃組成的吸頂大花燈,周圍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點金石膏雕塑和棋盤式的彩色藻井。整個大廳金碧輝煌,是舉行盛大國宴和國慶招待會的地方。中共中央全會閉幕會也在這裡舉行。

Remove ads

118廳

人民大會堂的118廳因為距離大會堂西南門和萬人禮堂的主席台比較近,成為當年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最常使用的廳室,常年在此辦公和接見外賓,也是人民大會堂中唯一以原始號碼命名的廳室。118廳布置簡單,沒有奢侈家具:大廳掛4幅畫,擺1組沙發,臥室裡放1張床,室內有張不大的辦公桌和椅子。為保證毛澤東出席大會不發生任何意外,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徵得毛澤東的同意後親自布置,將118廳作為毛澤東的臨時住地,安排醫護人員在該廳室之地下室設立可應急的供氧中心,還在118廳至大會堂主席台之間,搭設供氧管路。

Remove ads

三樓中央大廳(金色大廳)

Thumb
2022年2月5日中午,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為來華出席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國際貴賓舉辦的歡迎宴會,可見國畫《黃河,母親河》

金色大廳的正式名稱是「三樓中央大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外國政要及各國駐華使節遞交國書的場所,也是領導人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場所。

Thumb
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總理中外記者會

1993年3月31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副總理朱鎔基鄒家華錢其琛在三樓中央大廳舉行記者招待會,自此,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記者會形成常態化、制度化[12]。每年「兩會」時,總理記者招待會通常在三樓中央大廳舉行。總理記者會的制度持續至李強總理任期內的2024年才結束[13]

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因報名參訪的記者很多,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也首次由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移至三樓中央大廳舉行。[14]

由於總理記者招待會在此舉行,記者們見該大廳雕梁畫棟,富有皇家氣象,便稱之為「金色大廳」。隨著「金色大廳」一名的傳開,後來媒體在報導時均稱其為「金色大廳」。[14]

該大廳始建於1959年,是位於人民大會堂三層的中央大廳,也是大禮堂和小禮堂的前廳,原設計為休息廳,最初由常沙娜設計,風格淡雅細緻。2000年,該大廳曾進行了簡單裝修。[15]2009年,該大廳開始全面裝修改造,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煒鈺負責該工程。王煒鈺曾經承擔過毛主席紀念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大廳、人民大會堂香港廳、澳門廳的設計裝修任務。[14]2010年3月1日,裝修一新的金色大廳作為人大新聞發布廳使用。[16]

該大廳南北長,東西窄,正門開在東側正中間。整個大廳在2009年裝修前由20根白色大理石柱構成,裝修之後,白色大理石柱變為雕有金色祥雲圖案。2009年裝修改造前,該大廳陳列有1幅油畫、5幅國畫。2010年裝修改造完工後,該大廳陳設的藝術作品有很大變化。[14]

  • 屏風:2009年裝修改造前,正門進門處擺放有一個屏風《唐人擊鞠圖》。2010年改為「牡丹屏風」。[14]
  • 主畫:位於西牆上。2009年裝修改造前,懸掛劉宇一創作的油畫《偉業千秋》,描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率群眾進入人民大會堂。2010年改為陳奕純創作的大型壁畫《國色天香》。[17][18]
  • 西牆北側:2010年新掛國畫《鶴陣飛翔》。[14]
  • 西牆南側:2010年新掛國畫《孔雀》。[14]
  • 南牆:2009年裝修改造前,大廳南牆上懸掛三幅國畫,分別繪有迎客松、灕江山水、梅花圖。2010年改安有長18公尺、高3.72公尺的蕪湖鐵畫《中華頌》,由張志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用兩個月創作,為楷書大字,由蕪湖的鐵藝大師儲金霞率弟子鍛造為鐵畫。[14]2013年,該大廳南北兩側改換藝術作品,原來南牆上的《中華頌》被替換為國畫《黃河,母親河》,長18公尺,高3.72公尺,由王西京(陝西美術家協會主席)於2013年8月底創作完成,9月初運至北京,陳列在金色大廳,2013年10月19日在人民大會堂陝西廳召開了「王西京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作品《黃河,母親河》捐贈儀式暨座談會」。[19][20]
  • 北牆:2009年裝修改造前,大廳北牆上為兩幅潑墨國畫《天馬歡歌圖》、《唐人辭意圖》,均為長18公尺、高3公尺。2010年改安有鐘開天創作的大型壁畫《壯麗中華》,長18公尺,寬3.72公尺。[14]2013年,北牆上改掛國畫《長江萬裡圖》,由袁運甫袁加創作於2013年。[19][20]
  • 後面:大廳後面2010年新掛兩幅國畫作品。一幅是盧志學2009年創作的國畫《山高水長》,長6公尺,寬3.5公尺。另一幅是反映天山天池的作品。[14]
Remove ads

國家接待廳

人民大會堂南端主要部分是全國人大機關辦公場所,一樓設有國家接待廳,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接待貴賓和中國國家元首接受外國新任駐華使節呈遞國書之處,面積為550平方公尺。設計富有民族傳統風格。頂部造型是瀝粉貼金棋盤式藻井,懸掛四盞宮燈式水晶吊燈。四周牆壁飾織錦軟包,主牆面上是像徵悠久中華文明的巨幅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

Remove ads

圖集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