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末民初北京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京師私立上義師範學校(法語:École Normale des Frères Maristes de Cha-la,意為「柵欄聖母小昆仲會高等師范學校」)[1]為天主教聖母會文學所辦。1907年校名「中法上義學校」,1918年改制為完全師範學校。1919年11月22日,當時教育部批准辦學,頒發公章。此校乃是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的第一所教會學校。董事會在阜城門外的石門柵欄修院(現北京行政學院)。
其後,師範學校學生日增,見習修士、教授、職工人數也日漸增加,遂在西山建築新樓,後稱「聖若瑟樓」。1929年北平教育局立案表中載校址為:北平特別市阜城門外石門/西苑北黑山扈。立案的校名是「北平特別市私立上義師範學校」,學制6年。當年開列課程計有必修課黨義/國文/法文/數學/自然/地理/歷史/手工/圖畫/教育/體育/軍事訓練,選修課國語/樂歌/法制/經濟/美術史/英文等。
1948年平津戰役期間,學校已然無力運轉,高中、初中學生分別借讀於耕莘、南堂中學,此後上義師範學校僅存小學部,20世紀50年代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更名為馬尾溝小學,1954年遷往車公莊大街以北,稱「進步巷小學」[1],2003年2月遷址後改為進步小學。
位於黑山扈的聖若瑟樓在2012年被列入海淀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時誤植為「309醫院天主堂」[1],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師董濱宇、陳欣雨為此建議將其登記名稱改為「上義師範學校黑山扈校區舊址」[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